【宝鸡】挖掘独特优势 提振文化产业
◎霍海利
文化资源是宝鸡的独特优势。如何使这一优势资源插上腾飞的翅膀,更快转化为助推幸福宝鸡建设的竞争力、生产力和软实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到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把宝鸡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基地”。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实现市委提出的既定目标,必须矢志追赶超越,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实施文化项目带动战略
文化项目建设是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拉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紧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在持续抓好西周文化景区、西府古镇等92个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同时,继续挖掘提炼、包装储存反映宝鸡厚重历史文化的北首岭聚落遗址、陈宝祠、青铜器文化产业园、雍秦文化产业园、横渠书院等文化产业项目,向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重点加大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宣传推介和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对宝鸡的历史典故,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风乡俗,以及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拍摄《宝鸡青铜器》《石鼓传奇》《周礼》《张载》《法门寺》《西岐新封神演义》《太极张三丰》《老关中》等为题材的影视动漫,协调《英雄时代》尽快播出,使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活起来、靓丽起来、传播开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文化软实力。
整体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集思广益,深度挖掘,传神演绎,全方位立体传播宝鸡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定位,整体塑造宝鸡城市文化新形象。对宝鸡全域典型文化符号进一步删繁就简、集中凝练,采用创意、通俗、艺术的方式,通过专题宣传片、影视剧、动漫等手段,进行整体塑造、立体传播,使文化内涵和城市名片自然融合,朗朗上口,过目不忘,促进全域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全力包装打造“炎帝故里”之炎黄文化、“佛骨圣地”之佛文化、“周秦文化发祥地”之《易经》《诗经》石鼓文化、“青铜器之乡”之青铜文化、“张载故里”之关学文化等宝鸡独有文化标识,着眼顶尖水平大策划、大制作、大包装、大营销,扩大城市影响力,增强吸引力,提升美誉度。就宝鸡城市形象宣传语,我们曾经提出过几个选项,“秦岭巅峰地,华夏主根脉”。炎黄文化、周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根系,是宝鸡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是宝鸡独有的地理、生态标志。“周礼之源,闻鸣宝鸡”。“闻鸣”蕴含着“凤鸣岐山”的周文化,“陈宝鸣鸡之瑞”的秦文化,以及“闻鸡起舞”的宝鸡精神。“周礼之源,幸福宝鸡”。能找到根、溯到源、寻到魂,古今文明交相辉映的宝鸡才是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逐步提升文化消费观念
观念决定消费结构,但文化消费观念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一是引导市民树立文化消费理念,自觉参与文化消费活动。要求电视、电台、网络、报刊等本土传播媒介,持续进行健康文化消费理念宣传,使文化消费由消遣娱乐向提升个人素质、涵养精神文明转变,形成愿意文化消费、享受文化消费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加大素质教育投入,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文化鉴赏水平和鉴别能力,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和观念。三是加大财政投入与补贴力度。鼓励文化艺术院团编排精品节目,增加公益演出场次,降低演出票价,通过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工程,切实降低市民文化消费门槛,促进文化消费结构升级。四是实施财政税收鼓励政策,将行政事业单位的文化消费列入工会经费,提高单位工会经费支付文化消费标准;将企业和员工的文化消费纳入税前列支范畴,增加企业福利支出的标准额度,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文化消费。
大力培育引进文化人才
要将培育本土文化拔尖人才和引进高端文化人才作为重要支撑,推动宝鸡文化产业提质、扩容、增效。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我市相关文化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权益保障等扶持奖励,逐步建立以政府奖励为主导,用人单位与社会力量多方资助的财力保障体系。加大专项投入力度,积极争取,承接引进与宝鸡生态、人文、艺术相关联的各类高端论坛、学术研讨、行业会议等文化活动,让文化名人、学术权威、各界精英走进宝鸡、体验宝鸡、推介宝鸡,为宝鸡代言,为宝鸡献智。要以我市文化企事业单位、非公文化组织为基础,大力培育符合现代文化人才成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需求的文化专业机构,为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效工作平台。
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
建立全市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解决落实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积极做好与财政、国土、税务、银行等部门的协调工作,确保各项文化产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加快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优化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来我市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展现西府文化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文化领军企业。(作者系宝鸡市社科联副主席)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