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金融活水化“甘露”
本报特约记者 刘云鹏 通讯员 余艳 肖军
去年以来,南郑县吃透政策、创新模式,从贫困人口状况、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金融资金的“酵母”作用,把企业、银行、互助资金、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让贫困农户搭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顺风车,拉长了农业产业链。茶叶、生猪、蔬菜、烟叶、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生机勃勃,相继建成粮油村、中药材村、茶叶村、蔬菜村、藤编村、苗木花卉村、烤烟村等专业村138个,实现销售收入8.9亿多元,带动1.5万多农户发家致富。农民变股民,相互合作推开致富门
“把扶贫款集中使用,当年就拿到分红300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和打工挣的钱,一年下来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3月16日,在该县法镇举行的贫困户入股分红现场,新店村贫困户老王告诉记者。当天该村共13户贫困户领到了入股的第一期分红。
如何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金融撬动作用,探索出符合贫困山区发展之路?实现贫困户“能贷款、能偿还、能增值、能发展”?
该镇按照“盘活存量,引进增量”的总体思路,运用“金融+”,将金融机构自身优势与扶贫政策相结合,引导“贫困户自贷自用、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四种贷款使用模式。鼓励符合扶贫贷款的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入股企业,与企业签订扶贫投资分红、精准扶贫安置劳务用工等协议,企业每年为贫困户分红3000元。一棋走活,满盘皆赢。“金融+”模式,使企业获得了融资,银行拓宽了业务,产业发展增强了后劲,贫困户得到了投资分红,可谓一举四得。
该镇云山茶业公司有茶园3200亩,企业共吸纳36户贫困户金融扶贫贷款180万元入股企业,为125户贫困户提供茶园管理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解决101户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家庆苗木专业合作社、骏鹏农业现代科技公司吸纳贫困户金融扶贫贷款入股企业贫困户34户,解决贫困户就近就业、技术指导等问题。目前,法镇通过金融扶贫共催生70户贫困户成为企业“股民”。在“企业(合作社)+金融+贫困户”的带动模式下,广大贫困户切身感受到金融扶贫的各种好处,打破贫困户的思想禁锢,由原来的“不敢贷”变成现在的“我想贷”。
内置金融合作社,探索农村金融扶贫新路
“我早就想干点啥,可家里穷谁敢把钱借给我呀?”在该县小南海镇青石关村,像贫困户老黄这么想的人真不少。
去年12月,该村以“内置金融”为切入点,建立农民资金互助新型合作社,着力解决农户产业发展中的贷款难问题。
该村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由本村15位乡贤社员、14位长者社员和21名一般社员户,共募集运营资本34.3万元,去年12月成立了全省首家内置金融合作社——“鑫益乡村旅游合作社”。合作社将分散在农户手上的闲散资源资产集中收储后金融化并集约经营,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创新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模式,创建了与现行土地制度和基本经营制度相匹配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
该合作社是集“资金互助、资产资源收储利用和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内置金融合作社”。创新推动“旅游+扶贫”与“内置金融+乡村旅游”模式结合的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新尝试。合作社将依托“内置金融合作社”平台,将村民们组织起来,通过村内的土地、房屋、资金等闲置资源,依法在社员内部开展资金互助、土地流转、房屋信托经营,并提供农业技术、统购统销、信息咨询、敬老养老、健康卫生、文化环保、乡村旅游等生产生活服务,社员可以用承包地、宅基地、房屋等闲置资产作抵押进行贷款,实现社员互助,畅通农民自主融资渠道。
合作社运营以来,已发放贷款3笔共计25万元,支持贫困户建设特色民宿,购车跑运输等。合作社出资5万元收储农民闲置土地发展茶园350亩,发展桃园100亩,栽桃树2.3万株,新发展观光茶园200亩,为贫困户提供苗木栽培和日常田间管理岗位21个。
互助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
“你看,在圈里喂猪那个老汉就是蒲礼贵,太辛苦啦,都累成驼背了。”该县黎坪镇瓦石溪村周支书指着在猪圈忙活的蒲礼贵说道。
今年54岁的蒲礼贵是环山组的村民,妻子多病、父亲快90岁,已成年的儿子不但不能挑起家里的重担,反而成为累赘,全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老蒲身上。让本就贫困的家庭显得捉襟见肘,一段时期连吃饭都成问题。
2012年,蒲礼贵鼓起勇气向村上的互助资金协会贷款1万元,在家里开始养猪,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这个家。天道酬勤,每年他出栏生猪8头,收入2万多元。不知道疲倦的蒲礼贵又种植银杏2亩、朱苓种子400斤,油菜制种4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前两年家里还修起了楼房。
“互助资金真是雪中送炭,在最关键的时候拉了我一把,救了我一家人。”互助资金改变了蒲礼贵一家人的命运。在瓦石溪村,像蒲礼贵这样依靠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发展产业的还有36户。
2011年,瓦石溪村扶贫资金互助协会成立后,组建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对资金进行管控,在会员资格认定上,严格按照本人申请、入户考察、五户联保、上会研究等程序,每户按500元上交入会费,成为会员后经过审定后发放贷款,解决了发展致富项目有思路无资金的问题,实现了互助资金自我管理,有借有还,滚动使用,让互助资金协会真正成为贫困户“自己家门口的银行”。
如何管好用好这笔资金?又如何解决村民的贷款难问题?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把这15万元作为全村发展资金让它滚动起来,让村民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拿到发展资金。
几年来,瓦石溪村农民群众纷纷入协会、找项目、学技术、谋致富,从“等、靠、要”救济转变为“闯、创、干”自我发展,该村还争取国开行资金50万元,目前瓦石溪村扶贫自助资金达到65万元,累计向村内36户农户发放借款20多万元。全村养殖土鸡2000多只、羊200多只,种植中药材150多亩、制种油菜315亩,开办农家乐31家,吸纳100多贫困人口在家门口打工,年收入近万元。
一户致富带动一组,一个村带动一个镇。如今,该县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已达115家,财政互助资金3400多万元,会员7000人,为贫困户发放贷款3700万元,互助资金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