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克服惯性思维 增强脱贫信心
李金平,太白县鹦鸽镇流沙崖村人,今年70岁,家中有老伴和一个儿子。老李一家人文化程度都不高。前几年,父子俩在县城附近打过工,都没有学到什么技术,40多岁的儿子现在在附近一家单位当临时工,收入不高。家里平时只种些庄稼和少量的农特产。近年来,老两口又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等,一家人现在是贫困户。老李认为,现在致富他也没啥好办法,年龄大了,身体也跟不上,要脱贫心里真没底,但看到帮扶干部这么热心,自己心里挺矛盾,不知该怎么办。
这是记者近日在基层采访中遇到的一件事。其实,我市像李金平家情况的人还有很多,帮助这些家庭脱贫,需要“智志双扶”。那么,怎样帮助李金平一家人从心理上、思想上克服脱贫的畏难情绪,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为此,记者采访了心理专家。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罗增让:
李金平家的情况在那一代人身上具有普遍性,文化水平低,缺少致富的技术,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脱贫也没有信心,表现在平时生活中就是心有余力不足。首先,李金平一家人存在惯性思维,多年来,李家的生活一直是这样过的,没有大的改变,现在年龄大了更不可能再改变,所以应该克服惯性思维或者叫惰性思维。其次,扶贫干部要帮助老李家改变认知,换句话说就是认识,特别要给他的儿子做思想工作,让他思想上转变观念,主动向村上的致富能手学习,向村上有为的年轻人学习,不仅要心动,更要有行动。另外,整个家庭是一个统一体,在身体健康许可的情况下,在帮扶干部的引导下,老李和儿子要一起学技术,一起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
(本报记者卢志平采写、整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