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助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创新之举
本报记者 全军 黄韦华 原亮亮 通讯员 贾军
“银杏种植是好产业。我去年种了将近4亩,当年就有收益,明年脱贫不是问题。”5月9日,洋县茅坪镇长坝村二组46岁的贫困户王建中对记者说,“志建药业免费给我们村的贫困户提供了银杏种子、化肥、杀虫剂,组织大家免费培训,还和我们签订了银杏叶收购合同,种植户没有了后顾之忧和压力。这样的产业扶贫群众最喜欢!”王建中的妻子王云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4亩银杏,去年每亩采银杏叶500斤,每斤按2.5元计算,年增收近5000元,比打工和种庄稼强多了。长坝村副支书刘黑旦介绍,该村像王建中这样靠发展银杏产业的贫困户有37户,种植银杏总面积74亩,去年按合同价收购让不少贫困户尝到了甜头,今年种植面积还在扩大。
以银杏叶提取物为主的洋县志建药业,从201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产业精准扶贫试点企业以来,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去年在全县17个镇办、54个村4577农户中发展银杏采叶园7120.12亩,其中:3087户贫困户种植银杏5195亩,并免费为贫困户供银杏种800余吨、供苗78万株、有机肥料190余吨,配套杀虫剂130多吨,且在基地村引领贫困户成立银杏专业合作社54个,实现了农企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继续在14个镇办43个村、3029户贫困户发展银杏种植7008.96亩,继续免费供银杏种876.12吨,供苗20万余株,供硫酸亚铁105吨,供配套杀虫剂280箱,并免费技术培训43场次。
记者从洋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去年该县根据摸底排查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将全县4.3万贫困人口纳入可以通过产业发展脱贫的范畴,有的放矢地围绕有机稻米、养殖、林特等特色产业等,精选了双亚粮油、志建药业、宏玮魔芋等10多户龙头企业,通过探索创新“龙头+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扩建基地、成立合作社,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同时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就近打工的机会。
“你看,这是贫困户闫雪斌的80余架香菇大棚,他还种了10亩有机黑谷,年底脱贫没问题。”5月9日,黄安镇刘家坝村支部书记高峰对记者说,有了好产业、赶上了好政策,产业发展让贫困户得到了实惠。原来,闫雪斌的父亲残疾、妻子智障、儿子年幼、自己多病……去年,他瞄准黑谷种植产业发展基地,收益不错,今年又扩大了面积。
以有机黑谷为原料的双亚粮油公司,为众多像闫雪斌这样的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有机肥、技术培训等帮扶,并以高于市场价收购。通过“龙头+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去年带动525户贫困户发展了1500亩有机黑谷,今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据双亚粮油公司负责脱贫工作的苏彦荣介绍,有机黑谷亩产量在900至1100斤之间,按2.3元每市斤的市场收购价格计算,每亩比普通稻谷增收900元左右。通过土地流转,种植面积在5至10亩的贫困户,当年就能脱贫。
“我家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没特长、没本钱,原以为我这样的贫困户这辈子就靠混日子过活了……”纸坊办孟域村43岁的贫困户闫长树说,在帮扶领导引导下,去年尝试着种了两亩魔芋,当年收入就达到了7000元左右。今年,与宏玮魔芋公司签订了收购订单,贷款5万元发展魔芋62亩并套种了银杏苗,脱贫致富心里更有底了。据统计,茅坪镇九池村78户贫困户全部加入村上的土蜂蜜合作社,去年全村1800箱土蜂收获3.5吨土蜂蜜,以每公斤130元的价格出售,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的收入,让农户体会到“龙头+基地+贫困户”的优势。
“我从去年3月开始,就在银杏基地除草、施肥、采叶,活路轻巧,每月只干20多天,收入1200多元,比种庄稼好多了。”戚氏街道办陶岭村贫困户张水荷滔滔不绝地谈起基地建设的好处。志建药业先后在该县6个村集中流转土地5000余亩,建立3个银杏种植基地,按照每天60-80元的工资,接纳387户贫困户从事除草、施肥、采叶等管理工作,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和志建药业、双亚公司一样,在华瑞牡丹万亩油用牡丹示范园里,平时每天都有100多名贫困户前来务工,人员最多时候超过300多人。
纸坊办草坝村的朱鸟湖果业合作社,围绕“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将梨果种植业发展的风生水起,还以入股合作社享受年终分红的独特方式拓展百姓增收渠道。80岁的贫困户社员王云山,去年10月在合作社入股,年底拿到2165元分红。
据了解,为了将产业发展效益最大化,该县在积极发展产业的基础上多措并举,采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法,提升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同时,县上每年列支2000余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对贫困户发展各类产业项目以奖代补,让群众吃上“定心丸”,确保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