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一条产业扶贫的好路子
本报评论员
从精准扶贫的长远规划来看,选准产业、找到资金、投入技术、收到效益,无疑是走出贫困的最好方法。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为不同类型的贫困户找到产业发展的方向,这才是产业脱贫的最根本所在。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贫困山区基础薄、条件差,发展扶贫产业不易。既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又要适合扶贫对象特点,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其中,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才能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洋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以公司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让贫困户在公司带动下实现脱贫,一步一个脚印,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洋县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将适合山区丘陵地区种植的银杏、魔芋、核桃等产业,适合平川地区的有机水稻、油菜产业,作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让龙头企业建立基地,贫困户或在基地务工,或为公司订单种植产品,公司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销售等难题,实施保护价收购,降低了贫困户的销售风险,极大提高了贫困户的种植热情。
实践证明,洋县实施产业扶贫“造血工程”,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发展起了一批特色产业,打造“龙头”引导贫困户抱团发展。“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让贫困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这条创新路子走对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