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召陈村:敬重文物 助力考古
本报记者张家旗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所在的召陈村,是扶风县法门镇的一个自然村。三千多年前,周朝的天子就在这里处理政事。天子明堂、散车父簋……和周有关的遗址遗存从这里不断现世。召陈,这个从先周走来的村子,到处都有周的印迹。自觉遵守周礼、传承周文化、保护文物,已经刻入每个召陈人的血脉。对于那些行走在村中的考古人,村民更是以礼相待、以情感人。
上世纪60年代,召陈村村民陈志坚在割草时,发现19件青铜器,其中14件有铭文。这其中就有西周的散伯车父鼎和散车父簋,为研究散国的历史增添了新的资料。陈志坚也在不经意间成了村里的名人。十多年后,考古人在村北发掘了一处西周建筑群基址。有专家认为,这是一处西周中期大型宫殿建筑,周朝的天子就是在这里处理政事。
也就是在那一年,考古人走进召陈,和村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召陈村当时是个户不过百的小村,近百人的队伍来到这里,吃和住成了问题。村民主动压缩自己的生活空间,将多余的房间让给考古队员居住,为他们做好后勤工作。这些年来,虽然考古人有了自己的住所,但村民依旧把考古人当亲人,为他们送去新鲜的蔬果,为他们搭台唱戏。
在和考古人共同生活的这些年里,召陈村的村民对文保工作的理解也越来越深。这些年,召陈村仍不停地挖出文物,而在爱宝护宝观念的影响下,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哪怕发现一块形状奇特的土块,他们也会第一时间赶到博物馆,请工作人员帮忙辨认一下是不是文物。
走在村里,问起周礼的具体内容,也许口拙的村民不能完整答出来,但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周人遗风尚存、周人之礼仍在。保护文物、善待考古人,召陈村的村民不只是说说,而是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