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宝鸡】清晨的出发——宋宁刚诗集《你的光》散说

2017-05-18 22:41  宝鸡日报  字号:T|T

◎沈奇

说起宋宁刚,一下就想起初识的情景。

那是2009年暑假,将近花甲之年的我,正“窝”在西安东郊的一个小书房里,编辑校勘书稿,听见有人敲门,一时诧异。开门一看,赫然一陌生小伙,自报家门,说是之前写信寄诗给我过,这次专门来见。这样的事情以前常遇到,心性所致,多以“敷衍了事”,但眼前的小伙有些不容置疑的笃诚和热切,两眼中的小火苗,不带半点世故地忽闪着,让我感念起自个儿年轻时求学访师的那股子劲,随即一握便成忘年之友。

待得坐下详聊,方记起宁刚还是陕西“老乡”,其时正在广西读研究生,学哲学,却一直爱诗歌,所以知道我这么个写诗评诗的老“老乡”,趁暑假专门来西安见我叙叙。叙了些什么,现在全记不得了,只记得对小伙印象很深:一脸朝气,两眼火苗,三分耿介,十分自信,憨笑中有自我的信念如晨星般闪烁——套句关中人的话说:憨灵憨灵的。

这一见,憨灵憨灵的宁刚,四年后便成了我的同事,方才再握如故。

2

宁刚是陕西宝鸡周原故里的农家子弟,地道的北方人。高中毕业后,十余年的时间里,却都在南方求学,从南疆广西,到六朝古都的南京,北人南游,游神于学,游心于山水人物,越发憨灵憨灵的了。

他本科读新闻专业,想来原本是为

就业而学的,硕士却转而这时代憨人才专得了心的德国哲学,专攻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养心不养人,亏得父母解得他的志向,支持其继续读博。有趣的是,宁刚一边“憨”着哲学,一边却又留些“灵”心于文学,尤其是诗歌,“脚踩两只船”。从身在新闻系而顾盼文学,终于“辗转”至哲学系,身在哲学系多年,从德国现代哲学(硕士时专业方向)深入到德国古典哲学(博士专业方向),却又一直对诗念念耿耿……

妙在西方的“诗学”,实际上是艺文之学;文艺学的核心是诗,故常用诗学指代广义的艺文之学,从这一点上来说,宁刚似乎并没有转行,而是一直走在同一条路上的。如他诗中所写,“很多人一生走很多路 /也有人,只走一条 /独自深入幽暗的黑底 /捉住笔尖闪动的亮光”。

如此北方“憨”,南方“灵”;哲学“憨”,诗学“灵”,憨灵憨灵的宁刚南方游学一圈,终于博士毕业,在我的“撺掇”之下,得以回返故乡,来我所在的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任教,随之正经交往起来,也便有了为他的这第一部诗集的正经问世而鼓吹的缘分。

3

学哲学,要“读书破万卷”,得有一股子憨劲;写诗,要“下笔如有神”,得有一些灵气。恰好,这两样宁刚都不缺,由此双栖并重,一路走了过来。

这部题为《你的光》的诗集,是宁刚从新世纪初写诗至今十六年的一个小结。加上此前抄诗、改诗,浸淫其中,算来已有二十年。十六年创作了不到二百首诗,不算多,也不算少,关键是态度认真,且有一股子清晨出发时的纯然朝气贯穿始终,最为难得。结集之前,部分诗作曾散见于海内外一些报刊和诗歌选本,少数诗作被译成英文和德文,也曾得到一些学者诗人如臧棣、黄梵、马永波等的赞许。尤其臧棣新近的一段评语,堪称确当:

宁刚的诗写得很纯粹,这种纯粹又不同于纯诗的纯粹,它践行的是诗的一种古老的功能,通过言述内心的志向,来完成一种生命的自我教育。在写作态度上,他的技艺偏向一种语言的耐心,诗人努力把生存的感受沉淀在词语的安静之中。于是,诗的安静成就了内心的风景。

在臧棣的这番知己之评中,我特别看重“完成一种生命的自我教育”这句判语。试想,若将这句判语置于整个浮躁功利之时代语境下去量度,该是何等难得而凝重的“点赞”。

4

汉语古典美学讲“质有余而不受饰”。学哲学的宁刚写起诗来,也是底背硬而无须“炫”,大多就近取材,接地气也接心气,以简白的语言书写生活中的点滴,以及种种微妙的生命经验,轻易不做高蹈之念,更不会随了时潮做“跟班”,没了自个的“憨灵”本色。这本色,有如他《暑中至花杨村》一诗中写的那样,“和玉米一起,一天天长高,长大”。让人油然想到木心的那句妙语:“如植物生长般不露痕迹”。这样的诗之成长,真是让人既放心,又喜欢。

就个人语感癖好而言,我不大爱读絮絮叨叨一根筋的纯叙述性的诗。尤其这些年更读怕了,遂生出些先入为主的拒斥。刚开始读宁刚的诗,也难免有些怕,待得认真读了下去,方有小小的惊喜,原来此叙事非彼叙事也。尤其是他有

些诗的“结”,结得特别老到,不显山不显水,细读进去,蓦然会心,那山高水远的景深所在。再就是潜隐于许多诗中的互文技法,得法而不炫技,颇见少年老成的心境与功力。

整部《你的光》读下来,直觉上的印象,语感沉静、语态宁静、语词纯净、语境明净,而诗心敬重、诗意幽远概言之。加之下接“地气”(日常经验)、上接“心气”(形上运思),整体感觉,套句“潮话”,可谓“土洋土洋”的。

5

以学者诗人定位宁刚,不仅在于他以学术为重的原本身份,以及由主业延展开来的诗学论评和文艺批评,关键是这位青年学者写得最好的诗,在我看来,大都是那些化学问之思入诗性运思的作品,如《读福楼拜书信》《灵魂的陶醉者》《翻译者,或诠释者》《你曾经如何使用你的青春?》等。读这样的诗,自当欣然会意:既哲学,又诗,唯学者诗人本色当行之作。

我这样下判语,或许不免有失全面和客观,或许还带着些期许性的主观——不妨就此打住,留真正可能的全面和客观与读者诗友们为是。(沈奇:著名诗人,学者,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协会员)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安康】安康公安消防支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挂牌

    2017-05-18 20:05阅读

    【安康】“安康富硒茶”惊艳2017中国国际茶博会

    2017-05-18 16:06阅读

    【汉中】大党委带动大发展

    2017-05-18 10:58阅读

    【安康】六旬大爷漂泊33年无户口 民警圆了他的梦

    2017-05-17 18:16阅读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开展高二年级“重温司马精神,寻访民居文化走进韩城”研学旅行活动

    2017-05-17 11:02阅读

    【宝鸡】宝鸡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 惠进才宣布开幕 陈光明主持开幕式

    2017-05-16 18:31阅读

    【延安】不知悔改!三次入狱仍接连作案 已被刑拘

    2017-05-16 14:0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