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看西安商业40年发展:批发零售业增长354.2倍(2)
从传统百货到购物中心:争西安原创 建创新引领商业
近年来,西安商品流通网络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网等三级商业服务网络。在商品流通网络不断发展的同时,商业服务设施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融合了商业零售、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商业综合体逐渐取代单一百货,成为商贸流通业的新潮流,并日渐成为各区域级的商业消费中心。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西安拥有城市商业综合体71家。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18家,全年可出租使用面积达129.34万平方米,车位数1.71万个。仅在去年一年,这些综合体的总客流量就达1.93亿人次、商户销售额(营业额)102.01亿元。
今年,《西安市商圈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出台,签约和在建项目共70个,商业面积146万平方米,新开业SKP、悦荟广场等16个重点商业项目,有力填补了区域商业空白、加快了商圈提档升级、促进了区域商业繁荣。前三季度,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7.06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全省比重51.87%。增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在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2018年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3亿元,同比增长9.02%。
由RET睿意德与德勤中国、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商业地产活力40城》报告显示,西安的商业地产活力指数排在第11位,比2017年度上升2个位次。报告选取的商业地产活力指数包括零售、休闲、购物中心和消费力等指标,西安在前三项指标都超过了新一线城市均值。南都商业数据部发布《2018中国新零售之城指数报告》,分别从新商业渗透指数、商业发达指数、政府扶持指数、消费者参与指数等四个维度综合考量城市的新零售发展情况,西安位列“新零售之城”总榜单第8位。
西安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吕恒军表示,未来的西安商业,必定是创新引领的商业。西安将继续整合历史、人文、地缘和产业等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增长,持续释放市场发展的活力,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竞争有序的消费品市场。同时,西安将积极推动商业领域创业创新,力争打破近年来新的商业业态、商业模式均诞生于北上广深的格局,努力打造出西安原创、西安首发、能够引领全国的商业业态,推动西安商业发展迈向国际一流。
从大型超市到便利店经济:小房子里的大世界很美
与主打“大而全”的大型仓储超市相比,更强调“小而美”的便利店可以说是有效解决消费者最后一公里需求的“加油站”,是一个城市服务居民民生需求的最好体现。
截至2017年年底,西安市便利店约1.88万家,规模较大的品牌有每一天、唐久便利、京东便利店、松林超市等,其中每一天在西安市有800余家门店、京东便利店200余家、唐久便利160家、松林超市109家,爱得堡76家。积极引入星巴克、瑞幸、喜茶等品牌咖啡饮品店和罗森、7-11等国际知名品牌便利店,也相应增加了城市的时尚元素和便利程度。2018年5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显示,国内零售业的变革持续进行,便利店行业不断注入新概念、新技术,加上资本助推,便利店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西安的便利店增长率达到了25.5%,是全国所有城市中发展最快的。同时在连锁品牌化便利店数量、便利店数量增速等增长比率方面,西安也位居全国首位。从统计数据来看,西安便利店无论是数量还是密度都高于北京。
在便利店行业发展领域,西安已有了对标一线城市的基础,现正通过政策扶持,鼓励新兴、创业型便利店,简化登记注册审批流程,带动更多、更多元化、更国际化的便利店落地,丰富和服务居民的生活和消费需求。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