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免疫是什么意思 英国群体免疫真的能战胜疫情吗(3)
群体免疫与新冠病毒
那么,群体免疫能否帮助我们对抗新冠疫情呢?答案取决于你所获得的信息到底是什么。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原体,我们对这种病毒的了解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相应的防疫政策也会随之改变。这是很常见的情况,没必要大惊小怪,更不必诉诸阴谋论。
比如,英国政府的防疫策略在首相约翰逊发表了那次关于“群体免疫”的讲话一天之后就又发生了改变,宣布将从下周开始禁止大规模集会,这大概是因为很多英国民间组织已经在自发地这么做了。
周四记者会上站在鲍里斯身边的有两人,分别是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爵士(Sir Patrick Vallance),以及英国政府首席医学顾问克里斯·威提(Chris Whitty)博士。此举的意思大概是说,英国政府的防疫政策绝不是鲍里斯一个人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基于现有的病毒学知识而做出的科学调整。
那么,英国科学家们有哪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发现呢?
第一,根据英国科学家的估算,英国已经有5000-10000名感染者了。这个数字之所以远低于已公布的确诊病例数,只是因为检测技术跟不上而已。
第二,英国科学家相信这个病的主要受害者是老年人,以及患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对于广大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来说,这个病的致死率不到1%,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第三,英国科学家相信这个病毒的传播力远大于非典,大多数传染者都是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的前期感染者,这就给防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这3项新发现和大部分中国人对于新冠疫情的判断似乎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第一条,和国内不断下降的新增确诊病例存在巨大的反差。不过,考虑到国外有如此之多的名人和政治家中招,英国科学家的这个悲观预测似乎是有些道理的。
正因为如此,英国科学家们给出了和我们完全相反的防控建议。比如,他们认为既然已经防不住了,那就不如干脆改变策略,不再把工作重点放在防止疫情扩散上,而是转入下一阶段,即主要以减少损失为主,耐心等待以下两件事的发生:第一,期待专门针对新冠的特效药或者疫苗能够尽快研制出来;第二,期待有越来越多的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能够通过感染新冠病毒而产生免疫力,从而建立起一道群体免疫屏障,保护那些最危险的老弱病残。
有意思的是,包括德国在内的不少西欧和北欧国家也采取了和英国类似的策略,原因应该也是相似的。比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几天前就曾经警告说,根据专家的估计,未来有可能会有60-70%的德国人感染新冠,这个说法和英国科学家的预测不谋而合。
此前有不少中文媒体把英国和新加坡等国的防疫政策称为“佛系”,这个说法有点过于轻佻了。它掩盖了一个关键的事实,那就是各国的国情都不相同,各国科学家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也有细微的差别,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英国的做法还有一点值得讨论,那就是英国政治家更相信“助推”(Nudge)而不是“强迫”(Force),认为前者才是推广任何一项政策的最佳方式。这个思想来自于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美国政治学家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于2009年出版的一本同名畅销书,两人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真实案例,试图证明只有通过设计精巧的诱导和貌似积极正面的鼓励,才能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做出行为改变。
就拿这次新冠来说,英国科学家相信这个病毒不会像非典那样从地球上彻底消失,而是会像流感那样持续地卷土重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强迫老百姓长时间在家隔离是不现实的,早晚有一天会引起强烈的反弹,最终导致局面失控。既然如此,那还不如不做限制,改用其他较为温和的方式劝说老百姓主动做出合理的防疫行为,以此来延缓病毒扩散的速度。
写到这里必须指出,英国政府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专家的反对,其中包括不少英国本土的学者。比如前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家托尼·耶茨(Tony Yates)就在《卫报》上撰文指出,助推理论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而得出来的,也许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情况了。比如,英国政府的做法和很多其他国家都不一样,也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相反,很有可能会带来反效果。
结语
英国政府的防疫政策真的会有效吗?谁也说不好,因为目前没人知道新冠病毒到底会不会发生基因突变,中青年人的病死率是否能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以及英国的医疗系统是否有能力应对可能到来的急诊高峰。
还是那句话:对于这样一种全新的传染病,也许我们不必急着做出结论,而是应该鼓励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做出不同的应对。这么做起码可以为科学家们多提供几个对照组,好让未来的人类找到效率更高的应对方式。
而这,才是更高级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