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签字人是谁 九二共识原文的完整内容
西安兵马俑在线6月22日讯 【九二共识是谁提出的】
“九二共识”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所以并未有签字。而“九二共识”这个名词,是2000年4月底前台当局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苏起正式提出的名词。
香港商谈中双方达成的“两岸一中”既确认了双方的共同立场,又搁置了双方的政治分歧,是双方发挥政治智慧、照顾各方利益的结果。正是在这一政治基础之上,1993年两岸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为打开两岸政治僵局展露一线曙光。
但此后,国、共两党之间,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分歧与斗争并没中断且不断升级。1993年年底的APEC会议上,双方就“一个中国”的内涵再次引发争议;1995年李登辉访美,两岸也为此进行了激烈斗争;1997年香港回归后,台湾当局为摆脱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一国两制”适用于台湾的印象,于1999 年抛出“特殊国与国关系”,导致两岸两会商谈全面中止。此后,台湾方面不断重申九二香港会谈中达成的“两岸一中”共识就是“一中各表”;大陆则强调“一个中国”。
为了打破僵局,2000年4月28日,台湾“陆委会”主委苏起首次提出“九二共识”这个名词,用以在字面上替代国民党自1992年至2000年间使用的 “一中各表”之内涵。(苏起创造“九二共识”名词之前,两岸关于九二会谈的政府公文或学术作品中,都不曾使用“九二共识”来概述九二会谈成果。)
“九二共识”这一新名词被苏起提出之后,就被用于概括九二香港会谈中,海峡两岸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或共识,它不但得到了国、共双方的认同,也得到美国的认同。
后来,苏起曾表示,他提出“九二共识”,意在同时涵括国民党主张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民进党的“各自表述”、中国大陆的 “一个中国”等不同立场,以模糊性的概念让各方解释都有交集,以便两岸关系解套与发展。他还曾对媒体公开解释说,以“九二共识”取代与包装“一中各表”,主要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不喜欢“各表”,而即将执政的民进党无法接受“一中”;自创“九二共识”,是为两岸在“两国论”后关系解套、民进党执政后继续交流沟通而营造双方均可接受的共同点。
2000年5月20日,台湾民进党执政后,拒不接受一中原则,也不承认有所谓的“九二共识”,并且在岛内掀起了一场“去中国化”运动,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使得海峡局势渐趋紧张。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http://news.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