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管谈垃圾混装混运问题 将完善末端倒逼源头(2)
前端强制分类很难做 柔性管理又戳不到痛处
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相比,前端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作,也是困难最多的环节。
孙建军告诉记者,受到设施限制,一些地方只能达到垃圾“二分”或“三分”。“西安市从一开始就按照‘四分法’推进垃圾分类,但是,我们的工作还处在‘建设施、补短板’阶段,垃圾四分对垃圾桶、回收站等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大家垃圾分类的热情再高,没有齐备的基础设施也只能是白搭。”孙建军说。
如何判断垃圾分类设施是否到位?居民小区的覆盖率和分类准确率是重要的考核标准。据介绍,大部分商业小区、商超等四分垃圾桶配备较为齐全,“重灾区”主要集中在“三无”小区。
孙建军举例说:“有一次我们去一个‘三无’小区检查,发现全小区就一个看门大爷,配备的4个垃圾桶被叠放在一起,垃圾全部混着装。我们问,‘发的桶为啥不用呢?’人家回答,‘咋用!我一个人既要打扫卫生还要看大门还要管很多杂事,根本忙不过来!’像这种情况我们不敢罚,因为我们也清楚这里面有很多无奈。”
此外,西安很多老旧小区以老年住户为主,定时定点投放也无法作为强制要求,必须要柔性管理。因此,针对个人或老旧、“三无”小区,西安市城管部门执法人员的监管主要还是以教育为主。
“迄今为止,西安没有处罚过一个个人,客观情况是,有的垃圾属性比较复杂,不能一刀切,想要分对也不容易。个人意识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认知方面的提升。”孙建军表示。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