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凤翔血池遗址发现 字陶文畤 首次用实物证明史籍中“畤”的存在

2017-06-27 18:27  宝鸡日报  字号:T|T

日前,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首次发现“畤”字陶文,是迄今为止对相关疑似“畤”文化遗存属性判断的最直接实证, 也是上世纪20 年代以来对相关“畤”准确性文字标识的第一例。

“畤”音“至”,是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据记载,秦汉时期,雍城曾先后拥有“ 四畤”和“ 五畤”。也就是说,当时的国家祭祀,就在都城西边的雍城,也就是现在的凤翔地区举行,秦代有四座,汉代有五座这样

的国家级的祭坛。

2016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凤翔县文物旅游局等单位联合组队,对一直有传说和典籍记载相印证的凤翔雍山血池遗址进行发掘,其成果位列2016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整理出土陶片时,在汉代瓮残片上发现了“上”、“上畤”的文字(见左图)。血池遗址考古领队、省考古研究院秦汉研究室田亚岐研究员说:“这些陶文的字体接近隶书。这几个字应该指的是‘吴阳上畤’。”在血池遗址发现这个实物证据,可以推测出从先秦到汉代,雍城祭祀格局的变化。由于“畤”一直是古籍中的记载,从未有过实物证据,而这个陶文的发现,第一次证明了“畤”存在的真实性。

根据血池遗址的位置、建筑构件的遗存、各种功能性建筑遗址的分布,田亚岐推断,血池遗址就是汉代“北畤”。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先后建立了鄜畤、密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四个祭坛,称为“雍四畤”。西汉早期,在继承秦人四畤基础上,增设北畤,形成完整“雍五畤”的祭祀系统。

为什么“北畤”出现了带有“吴阳上畤”文字的陶器?田亚岐认为,秦时期对“雍四畤”是分别祭祀的,而到了汉代,皇帝则一次性完成对“雍五畤”的祭祀礼仪。“北畤”的建立,其实就是汉代对秦代祭祀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增加“北畤”的目的,就是将原先分布在不同地点的“雍四畤”重迁建于北畤的同一地点,以便让皇帝一次就可以祭祀天地四方。所以,在凤翔血池,埋藏的不仅仅是“北畤”的遗址,更有希望在周边发现完整的汉代时重新迁建的“雍五畤”。

本报记者陈亮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市2020年将全面完成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建设任务

    2017-06-27 23:03阅读

    西安市2017年校本研修培训在户县人民路小学隆重举行

    2017-06-27 15:03阅读

    市地税局“互联网安全规范POS机”缴款业务成功上线

    2017-06-27 10:36阅读

    宝鸡市四级河长体系全面形成

    2017-06-26 18:42阅读

    来汉中市督察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2017-06-26 12:25阅读

    王益区治理污染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7-06-26 08:08阅读

    安康:任性村妇阻挡拉船车 家门六人全裁了

    2017-06-24 14:0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