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魅力、生命体验与文学创造——有感陈忠实与当代文学
◎赵德利
一部《白鹿原》,不朽陈忠实。先生的人格魅力、生命体验与文学创造,是他的人生写照和成就文学的路径,也是他留给当代文坛的最宝贵的文学经验。
人格魅力与社会影响
人与人在世上的重要区别或者说受人爱戴不忘的,不是物质财富,不是社会地位和权力,而是通过工作、作品所表现出来被人接受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超众吸引力和感染力。作家的人格魅力融入他的创作,形成作品的机理,成为作品的意蕴和价值。纵观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杰出的作家艺术家,都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作品,总是代表着人民的心声和历史发展的趋向,倾诉着生命存在的痛苦与欢乐,探寻着民族解放和人类自由的途径,成为历史形象的阐释和生命走向的预言。
陈忠实的人品让文坛与社会称道。谦逊而不自傲,坦诚而不虚假。陈忠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浸润着作家的人格魅力,体现着作家的经世济国的理想信念。这与他待人处事的一贯风格和品行相应一致。2004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你好,我是陈忠实。看到你写的论文,很受启发。谢谢你!”听筒中那浓重磁性的关中方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老实说,我写了不少文学评论文章,从未冀望换得一声感谢。许多作家自以为评论家就是为作家写评论的,对写的评论不满意时还会发声谴责。我真的没有想到陈忠实会打电话给我,虽然之前我们有过短暂的交往。一个已经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作家,依然会关注自己的评论,会为了表达心意而向别人打问并给评论者打电话,这是他个人品行的最好例证。
生命体验与文学精神
文学之神圣在于生命淬火后的深刻体验和书写!上天眷顾陈忠实,他所经历的生活和民族苦难,他所倾心的文学摹写,都为他走向铸就永恒的文学精神铺就了通达的道路。从小学教师、文化馆馆长、公社主任,陈忠实一路走来的每一阶段都和同年龄段的作家并无二致,然而成就他永恒的文学精神正是他那艰苦的生命体验。2008年,我从西安接陈忠实先生来宝文理讲座,两个半小时的车程,他大都围绕体验谈作家的创作。许多不乏艰苦生活经历作家之所以不能突破创作瓶颈和拐点,就在于缺乏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制约作家创作的关键在于“体验”,是体验的深浅和独特性使作家在同一个对象面前显出差别。假如没有自己独特的深刻的体验,即使你反复打磨,时间再长也不会有太高的价值和个性。陈忠实的体验应是他文学创作的精髓和魂灵,此体验中包含着生活积累、生命体验、思想认识能力等几个方面。《白鹿原》正是由生活到思想、由现实到经验、由当下到传统全面构建形而下到形而上“桥梁”的佳作。
陈忠实在不同场合中多次讲过,柳青的创作对他的启示以及《创业史》对他的影响。作家正是承继了柳青脚踏实地、尊重生活的态度,在新形势下,亲身经历和感受了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多舛与变化,体验了平民所遭受的生活苦难、情感屈辱和对现代文明生活的渴望,体验到了与柳青那个时代有所不同的农民生活和人生苦难以后,才创作出了反思民族历史文化、感怀爱家恋土的黄土地人的生活苦难、情感屈辱和心理欢歌的文学作品。陈忠实对社会人生的阅读,穿透生活层面的个体苦难,抵达人类的民族的生命的意义层面。正是这种生命体验基础上形成的文学精神,促使作家以其个性的文笔承载痛苦,深化孤独,超越死亡。陈忠实通过白嘉轩的个人和家族生活历程,写出了作家个人所深刻体验到的国家转型中民族所需要拯救的人格和气节。也正因此,成就了他在当代文学不朽的影响力。
文学创造与民族秘史
《白鹿原》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秘史。《白鹿原》之厚重蕴藉,令后人难以超越。《白鹿原》不仅承继了五四运动开启的新文学传统,深化了柳青新乡土文学的经验,而且借鉴交融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创作方法,开创了家国同构、虚实共济的审美范式,为当代文学史提供了多项可供阐释的现代性文本。作家通过白嘉轩一生坎坷拼搏所凝构的白鹿意象,传神地象征和表达出陈忠实的文学精神。《白鹿原》是一部着力描绘人生礼俗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构建民族文化心理秘史的优秀作品。这种既写实又虚写的审美意蕴得力于作家写今贯古的双层意蕴结构的审美方式,史今同构的叙述形态的创新运用。所谓写今贯古的双层意蕴结构审美方式,是指那种通过表层现实生活的审美描写,既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民众生活相,又在文本深层意蕴结构中寄寓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作品具有“史今同构”的双层效应的审美建构方式。
陈忠实采用了现实反映与心意表现相结合,政治斗争与宗族斗争相交融,善良与丑恶相对比,远古与现代相贯通,形而下的描写与形而上寓意相结合的多重手法,相互勾连,环环相扣。作者在表层结构中勾连起了国民党、共产党和“民族主义”三个派系的矛盾纠葛,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处在民族历史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地方势力的斗争情态。为了全面深刻地透视民族文化的心理秘史,他大量描绘了民族特有的乡里社会民俗(家族、亲族、村落 )、人生四大礼俗 (诞生、成年、婚礼和丧礼 )和经济物质民俗 (饮食、居住、耕作 )等事象。这些民俗事象是与民族文化同步发生的,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题材的熔炼与择取,使作品的双层意蕴建构有了准确的“对应”关系保证。
白嘉轩在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上具有形象的独一性。作家在叙述语言上选用了含蓄密集的描述性长句式来缝连各个事件场景,通过白嘉轩的一生,把50万字的长篇巨著交织成一幅多层面、多角度、多意蕴的结构网络,很好地凸显了民族生存秘史的审美意图。迄今为止,没有哪一部以《白鹿原》文本改编影视戏剧完整再现陈忠实审美文化思想的,也没有哪个人物形象包孕了白嘉轩如此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
陈忠实先生是一个为人忠厚坦诚、灵魂滤假存真、追求文学圣洁的人,这些品质构成了陈忠实的文化人格、深刻独异的生命体验和追求卓越的文学创造精神,令《白鹿原》的文学符码构建了足以供后人不断解读的文化意蕴,铸就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赵德利,中国小说学会理事、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宝鸡文理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