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重江:脱贫路上的带头人
如今走进耀州区小丘镇周河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图:一条条水泥巷道干净整洁,一棵棵景观树郁郁葱葱,一座座移民新居错落有致,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妇女们在文化广场上跳起了婀娜多姿的广场舞……整个小山村到处洋溢着新农村的气息,与当年贫困落后的周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变化,离不开周河村有个好的带头人———徐重江。
1967年出生的徐重江,自2005年6月任周河村村主任,200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1月任周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上任以来,他充分发挥党组织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建设美丽家园,在短短的几年,使周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抓好党建 凝聚党支部战斗力
徐重江始终抓住党建这个关键不放松,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上做文章,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近年来,村党支部在徐重江的带领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度。凡涉及人、财、物及关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在通村路硬化、低保户审批、救济款物发放等工作上,都必须经过党员及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对任何工作都不搞一言堂,充分发挥两委班子的集体智慧,从而实现科学决策,大家都自觉维护着班子的团结,村两委干部工作中互相支持补台、互相信任;在生活中情同手足,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在徐重江的带领下,该村抓住党建不放松,以党建促发展,党支部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2013年被区委任命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5年被区委评为“文明村”。
因地制宜 探索发展新路子
自2005年9月担任村主任以来,徐重江通过对全村的情况进行摸底,率先在村两委会上提出“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发展核桃产业”的思路。他带领群众夜以继日,翻山越岭,开展植树大汇战。2016年,相继完成栽植核桃865.3亩、苹果200亩,其中贫困户有核桃园343.6亩、苹果园21亩。同时,新栽植的865.3亩核桃享受退耕还林政策扶持,每亩地1500元补助。2015年挂果600亩,全村核桃一项年收入300万元。同时,徐重江利用老村闲置的民房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业。2016年,周河村成立了互助资金协会,吸纳全村34户贫困户入会,通过“金融+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由杨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牵头,为全村24户贫困户提供奶山羊、猪仔、养殖技术和生产资料,大力发展奶山羊和肉猪养殖。截至2016年12月,共为27户贫困户每户提供奶山羊12只;为5户贫困户每户提供猪仔16头;为两户贫困户发放牛2头及饲料。全村发展万只养鸡大户1户,养猪大户5户,养牛大户1户,年收入130万元。通过养殖业和金融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夯实基石 村容村貌换新颜
周河村山高路陡,出行极不方便。面对出行难问题,徐重江积极争取项目,2009年修通水泥路6.9公里。2013年,他组织群众修通生产路9公里,解决了生产耕作运输问题。对于余下的耕地因坡陡机械无法耕作,他紧抓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平整土地累计450亩。同时还完成新村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修建文化广场及村办公楼,修建抽水站一座,60户群众吃上自来水。经过徐重江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奔走,周河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移民搬迁 开启村民新生活
2011年,周河村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灾害,造成七成以上房屋出现倒塌,道路被毁,农田水毁。徐重江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积极抗洪救灾。他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和两委会会议决定,周河实施移民搬迁,才是改变群众居住条件的唯一出路。
2011年至2012年,徐重江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的同时,紧抓脱贫攻坚全面开展的良好机遇,帮助村上制定了“统规统建、集中安置、社会兜底、拎包入住”的工作思路,积极与邻村协调建房用地,将有意愿有条件的7户25人搬迁至福安小区入住外,剩下的五保户和特困户利用项目整合和贫困户移民搬迁政策,建设周河村“幸福家园”。该工程总建筑面积840平方米,建设单元式安置房12套,单户面积60平方米,按两室一厅一厨一卫设计,并配套有140平方米公共文化娱乐室,60平方米村级标准化卫生室,45平方米公厕。同时,内部水、电及群众日常家用器具全部一次性配备到位。截至2016年12月28日,12户群众顺利实现“拎包”入住。
撸起袖子加油干,决胜脱贫攻坚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徐重江表示将牢记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本报记者 张红)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