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 警钟长鸣——宝鸡市人防警报预警系统建设侧记
本报记者韩晓磊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人防警报预警系统建设。通信警报作为人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实施组织指挥的基本手段。为积极做好人民防空应急准备工作,发挥防空警报设施战时防空、平时防灾的作用,市人防办不断加强防空警报设施建设、改造升级和完善报警功能。到目前,全市预警报知实现了防空防灾一体化,防空警报器覆盖率达到了95%、鸣响率实现了100%,相关设备性能和应变能力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警报系统整体预警报知能力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城区警报全域覆盖操控自动化水平高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防空警报的覆盖面也不断拓宽。市人防办主任田虎成告诉记者,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人防建设,不断加大人防投入,使
宝鸡人防工作不断创出佳绩并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在此期间,市人防办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装备了一批固定式、车载式警报设备,基本建成固定与移动相结合的警报预警系统。截至目前,全市已安装了各类警报器百余台,并全部实现无线统控,特别是在市区实现了城区警报全覆盖,构建起了全时报警、全域报警、多手段报警的防空防灾预警体系。今年从5月开始,市人防办又对全市所有电动、电声警报器进行改频升级,使人防警报自动化水平达到了100%。市人防通信站站长杨景
春告诉记者,如今操作手在总控室就可以远程控制市区所有电动、电声警报器,使其在同一时间鸣响。而在原来,还需要各警报器设点单位管理人员进行送电操作,如今改频升级后各处警报器实现了自动供电,这一来大大节省了人力,更缩短了前期鸣放准备过程。此外,在鸣放方式上,我市人防警报还实现了单个点位、个别区
域、局部以及统一多种鸣放方式,使警报鸣放更加科学、智能。
多媒体警报器“入役”警报信息更易识别
采访中,田虎成告诉记者,随着我市人防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防空警报种类也不断增加,目前我市使用的防空警报器有电动、电声和多媒体三种,并且由过去单一固定设备逐渐形成固定与机动、电动与电声相结合的人民防空警报系统。特别是,新一代多媒体警报器的“入役”,使人防警报器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再上台阶。在市区某小区内,记者看到了这样一部多媒体人防警报器,从外表上看,它与普通户外电子屏并无两样,但与传统警报器相比,它除了能在紧急情况下鸣放防空防灾警报外,还可通过电子屏幕播放文字提醒内容,特别是增加了手语展示功能,这大大方便了残疾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小区居民就可通过图文显示、无线广播、灯光闪烁和互联互控等功能,全方位识别警报鸣响的原因、类型、内容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城市,在市区医院、学校、车站、居民小区等19处安放了多媒体警报器,改变了传统警报器单一鸣放防空警报的现状,实现了防空、防地震、防火灾、防化学事故等多种防空防灾预警报知功能。
固定与移动相结合复杂条件机动控制
在市防空防灾警报发放总控平台(室),记者看到,身着迷彩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反复演练警报信号发出的每一环节,整个模拟过程一丝不苟、规范到位,从指令发出到警报全部鸣放只用了短短几分钟时间。杨景春告诉记者,目前全市人防警报已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如今在总控室就能准确掌握每一处警报器的运行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在几年前,分布在各处的警报器一旦出现故障,工作人员必须到现场检查才能发现问题所在,而现在在总控室通过相关软件就能远程诊断警报器出现故障的具体原因,并能够实时掌握警报器是否正常工作,这大大提高了维护管理效率,也保证了警报器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发挥作用。此外,随着机动指挥车(所)的投用,人防部门还实现了移动式操控指挥警报鸣放,这样一来,即使在复杂条件下,总控室一旦不能发出指令信号,机动指挥车(所)仍可以实现对全部人防警报的控制,为预警报知、人员疏散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广泛普及警报知识人防观念深入人心
“忘战必危”,有备才能无患。近年来,我市人防部门在突出警报预警系统硬件建设的同时,还不断加强人防知识宣传力度。他们充分利用“宝鸡解放日”“国际民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时机,在市区公园、广场和车站等主要公共场所举行大型人防 (民防 )宣传活动,多次举办各种规模的防空警报试鸣演习。市人防办还先后多次向一些社区、学校等单位发放简易警报装置,并手把手教会小区居民、社区干部、学校师生等,识别各类警报、熟练操作警报器使用。他们还利用报纸、电视、公交车内外广告、户外广告显示屏等普及人防知识,通过不断加强宣传,有效提高了市民对人防 (民防 )的认知度和参与积极性,如今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人防观念已深入人心。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