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忙扶贫——市司法局帮扶坪上村侧记
本报记者弓旭东
八月的西秦大地,依旧艳阳高照,滚滚热浪让人倍感不适。8月4日,市司法局的几名干部又一次动身前往千阳县高崖镇坪上村。这个村是市司法局的定点帮扶村,每个月的月初和月末,该局有帮扶任务的干部都会利用一天时间前往村上,与自己联系的贫困户交流,帮他们解决困难。
从2012年开始,市司法局结对帮扶坪上村,市局的扶贫干部俯下身子设身处地为贫困户想法子,他们先后从资金、技术、信息和法律等方面着手,使这个省级贫困村逐渐变了样。
项目扶贫解决行路吃水难
高崖镇坪上村位于千阳县西北方向,与麟游县、甘肃灵台县接壤,距离县城60公里。这里山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又由于地处山顶,缺水现象十分严重。该村151户567口人,贫困人口就达76户272人,村民的全年收入仅靠种植玉米、核桃以及外出务工。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别说村民致富,就连村民出行也困难。“晴天两腿土、雨天两脚泥”就是这个村以往的真实写照。2015年,市司法局对口帮扶该村后,第一时间发现这一问题,局领导高度重视,驻村干部积极协调,想方设法先解决村民的出行问题。“虽然该村群众外出的大路早些年已经修好,但是村子连接大路的路段2.5公里一直是泥土路。”市司法局干部、第一书记景志平告诉记者,局里多方协调,最终在当年争取来10万元资金,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将泥土路改造成砂石路。
同时,村里原有的两口井根本不够用,多年来村民饮水多是依靠地表水。而这种水常随气候变化时有时无,更为主要的是水质一般。解决好吃穿住行是最根本的事。市司法局扶贫干部知道,要想剜掉村子的穷根,先要解决好村民饮水问题。于是,2015年局里又争取来30万元专项资金,为村上打出了一口深井,而且景志平还动用私人关系,联系朋友捐资,将村中原有井进行了修缮。
技术指导发展产业促致富
村子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持。在坪上村,因为缺产业、缺技术的原因,村民有致富梦想,却难以实现。
现实存在的问题,扶贫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也积极付诸行动。外出看项目、请来技术员现场研究,最终确定种植在干旱地区也能生长的花椒。“我们通过与群众座谈交流,召开村民大会,最终按照大家的意愿成立了花椒合作社。”景志平说,去年村上流转来群众15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花椒,而且还是以贫困户入股的方式,每年给他们分红。同时,在需要作务时节,村上还会首选贫困户帮忙干活,每天发给100元。
除此之外,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等人还积极协调,邀请县人事局来给村民进行就业培训,县农技中心上门服务,现场指导村民在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问题。今年,通过县上就业培训以及政府帮忙联系,村上有15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有人希望通过外出务工挣钱,也有人愿意守在大山搞发展。该村2组41岁的贫困户李小军,家中6口人,年迈的父母身体一直不好,妻子还要照看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家中的负担都得李小军一个人来扛。帮扶他们家的市司法局政治处副主任何晓林来到李小军家中了解到具体情况,就动员李小军搞发展。“我就是个大老粗,其他活干不了,只能干农活。”“没问题,农活干好了也能挣来钱,有啥问题我来帮你协调。”何晓林的一席话,让李小军下定决心,他租来150多亩地种植玉米,而且还养了6头牛和20箱中蜂,去年忙活了一年,李小军家纯收入就达5万元,而且他家还通过政策扶持在县城买了房子。
现在,在坪上村像李小军一样在县城买房的人越来越多,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而扶贫干部帮扶村民的激情却没有丝毫减退。今年,市司法局联合市律师协会开展法律扶贫,律师与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结成法律服务帮扶对子,只要贫困户有法律咨询或法律援助的需要,律师就会上门帮扶。同时,律师还定期进村为村民开展普法宣传,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维护贫困户的合法权益。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