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勤快,哪儿都是钱!”
清晨5点刚过,镇坪县城关镇小河村彭征定老人就挑着一担新鲜蔬菜走出了家门。豇豆、白菜、茄子、辣椒、黄瓜等各种新鲜时令蔬菜放在两只破烂的竹筐中,近五十斤的重量,压在这位八十岁老人的肩头,本就佝偻的身形,显得更加苍老、单薄。
从家到县城约两里路,老人不紧不慢的走着。到达县城时,县城周边卖菜的群众或推着手推车,或骑着三轮车纷纷赶往菜市场。老人担着两竹筐菜走在街头,不时有人前来挑挑拣拣、讨价还价。
这个豇豆咋卖?一位大妈走上前,捡起一把豇豆问道。
两块钱一把。老人答道。
没用化肥啥?
你又不是没买过我的菜?还问这个。老人自信的回答。
三块钱买两把要不要得?
行啦,行啦!
三言两语间,一笔生意就成交了。
不到两个小时,两只竹筐里的蔬菜已经所剩无几。把衣兜里近百元零钱收拾整齐,老人挑着竹筐往家的方向走去。
返回的路上,有人问:彭老辈子,明天来不?来的话给我留几斤青椒辣。
老人说:明天还没长大,后天来,后天早上你来带来。
像这种提前预约买菜的人,老人每天都能遇到。在老人哪儿买菜的人,有很多都是老顾客,他说:买我菜的人,都是熟人!
之所以深得大家的信赖,一是他只卖自己种的菜,他种菜从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天然绿色无污染,二是老人憨厚朴实,诚实守信,他从不在价格上斤斤计较,也从不在重量上短斤少两。
彭征定老人1937年出生于重庆市奉节县,60年代初来到镇坪,之后在城关镇小河村娶妻安家,膝下两个女儿分别于八十年代远嫁河北,只留下两位老人相依为命。土地到户后,老两口常年守着两亩土地为生,因为离县城比较近,种菜、卖菜是唯一的经济来源。
多年的种菜生活,老人成了蔬菜种植土专家,什么季节种植什么蔬菜,哪种土质适合哪种蔬菜,每一种蔬菜适宜怎么吃等等,他说得头头是道。除此之外,在卖菜方面,他也有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什么时间去卖,在什么地方卖,哪些菜最受欢迎等等,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说:都说钱不好挣,我不这么认为,只要人勤快,哪儿都是钱!
三十多年来,老人靠卖菜、种菜,不仅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且手头还有了部分积蓄。但即便如此,老人节衣缩食的习惯却始终不曾改变,周围邻居都说:彭老汉存的有钱,可就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脚上的鞋子烂得到处是洞,他还舍不得丢!
前些年,两个女儿回到镇坪,准备把老人接到河北去生活,可任凭女儿怎么劝说,倔强的老人就是不去,他说:我自己能劳动,不给子女添麻烦!
除了不想给自己女儿添麻烦,他更不想给政府添麻烦。
2013年,村上考虑其女儿均不在身边,拟将其纳入扶贫对象,落实专人对其进行照顾,得知消息后,他找到村干部,表示坚决不要,他说:我种菜、卖菜,能养活自己,不用你们操心!。
之后,村上又考虑到老人年岁已高,种菜比较辛苦,拟将其纳入低保对象,他依然拒绝,他说:国家给我发的有养老金,还有计生奖励资金,已经够多了,我不能再要国家的钱了。
去年,考虑到其居住的土墙房有安全隐患,村上拟将其纳入交钥匙工程搬迁对象,没想到他再次果断拒绝,他说:我们年龄都大了,活不了几年了,还是把搬迁名额留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吧。
出于安全考虑,经过再三劝说,他搬进了村上帮他在公路边租的两间水泥房内。离开了老房子,可他依然放不下老房子周围的几亩土地,他依然坚持每天上山种菜、进城卖菜。半山腰上,一大片瓜果蔬菜长势喜人、生机勃勃,老人自豪的说:我种菜。卖菜,不仅能卖钱,还能锻炼身体,日子好过得很啦!。
从不喜欢给政府和别人添麻烦的老人,在村上却是个出了名的热心人,不管哪家有事,他都赶去帮忙,不管什么活儿,他都抢着干。他说:都是一个村的,能帮就要帮,哪天我一口气不来,还不是要麻烦这些邻居把我抬上山!
言语间,老人沧桑的脸上,写满了从容和淡定!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