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长安第二碗》亮相古城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多少年没有看过写咱西安百姓故事的话剧了,西安话剧院好样的!”已经退休的语文老师黄阿姨说。
“我发现了一件趣事,你们的《柳青》讲的是1978的前三十年,这个《长安第二碗》讲的是1978年的后四十年,刚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一位已经三刷《柳青》的老人高兴地说。
“我坐在第一排,看得真真儿的,剧本好,表演好,让我想起了很多事!”一位女士边说边擦着眼角的泪。
8月23日起,由西安演艺集团旗下西安话剧院原创出品,献礼建国70周年的舞台艺术作品——话剧《长安第二碗》在易俗大剧院正式拉开帷幕。上千名观众慕名而来,在剧场门口排起了长队,只为“品尝”这一部讲西安老百姓自己的话剧。
话剧《长安第二碗》与话剧《柳青》并称“西安话剧院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二重奏”,是西安话剧院继“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获奖作品话剧《柳青》后,以原创作品致敬、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又一力作,由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国家一级编剧陈彦执笔创作,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查明哲执导。
话剧《长安第二碗》讲述了古城西安一个老字号葫芦头泡馍馆的发展史以及饭馆经营者秦家人的家族成长史,以小见大地呈现了西安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古城人民顽强的奋斗精神。
在这部剧里,观众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还能通过这些人的奋斗故事看到西安40年的城市变化,看到祖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和成就。更能感受到人民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从每一个角色的身上,你都可能或多或少找到那个曾经的自己。
主创人员这么说
“这是一部新戏,非常感谢观众的热情,感谢所有艺术家的集体创作。《长安第二碗》的系列海报之一就叫‘长安,长安’。也许你观演之前是为了‘葫芦头泡馍’而来,但演出结束后除了这浓郁的‘高汤’难以忘怀,留在你心里更多的是对西安的爱,是为自己是西安人而感到的骄傲。”
——编剧陈彦对观众说
“这部剧演出的现实意义,就是在于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的人们,一起交流、相互提醒、共同思考,在思辨、求变、改变、巨变中保存和守望‘不变’,共同探索和求解‘我是谁’这样一个很古老却永恒的人生课题。”
——导演查明哲
一个是文学界的“生花之笔”,一个是导演界的“情怀教父”。这二人笙磬同音,再加上连续两届荣获“文华大奖”的“铁军院团”——西安话剧院,在这三股力量的共同催化下,话剧《长安第二碗》一上映就惊艳了观众!口碑炸裂,剧迷们闻讯蜂拥而至,开演至今,每天等候看剧的队伍在场外排成了长龙。有观众开玩笑地说:“这部剧也太火了吧!这人多滴!怎么感觉自己好像来看明星演唱会似的。”
在每一个陕西人心里,没有什么比泡馍更能代表陕西的饮食文化。剧中的诸多家长里短、柴米油盐,让观众们会心一笑,而40年时间长河里的酸甜苦辣、聚散离合,又让不少观众泪湿了眼眶。特别是演出结束后,更多的观众决定与三五好友共同相约,来一碗葫芦头泡馍,仔细的品尝这40年来的光阴。正如这句话所说:“眼望城墙,耳听秦腔,再品着葫芦头泡馍,真是长安第一受活。”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