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如何从一流IP迈向一流产业
12月5日,西安派瑞功率半导体变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通过,即将成为今年陕西的第5家上市公司。这5家公司都是名副其实的硬科技企业,其中科创板3家(西部超导、铂力特、三达膜),创业板2家(三角防务、西安派瑞)。
陕西是硬科技概念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西安硬科技品牌越来越响,西安市“硬科技之都”形象深入人心,“硬科技看西安”正逐步成为共识。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硬科技这个从陕西走向世界的一流IP,如何孕育出更多一流企业,从而带动陕西更多产业发展迈向一流?近日,记者就此话题进行了采访。
打赢“人才争夺战”
今年3月,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研究院落地西安。这是陕西省第一家在自然科学领域成立的诺贝尔奖研究院,由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教授团队、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创始人众创空间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目前,研究院已经生产出3D打印镁金属丝、航空用镁合金3D打印件等多种高端产品。
丹·谢赫特曼教授表示,研究院将借助陕西的科技资源优势,解决高强韧镁合金3D打印技术瓶颈,并与陕西省镁产业的发展形成合力,促进高强韧镁合金领域的研究和技术走在中国和世界前列。
丹·谢赫特曼教授是“硬科技IP”吸引的高端人才之一。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硬科技的具体承载,硬科技从科研到转化再到产业化应用,需要完善的产业人才供给体系支撑。”硬科技概念提出者米磊认为,陕西要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这样的关键人物一个人就可以带动一个企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引燃硬科技资本
2016年,赛富乐斯团队在美国耶鲁大学实验室点亮了2英寸的无层错半极性氮化镓材料,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片无层错超导材料在实验室里研发成功。然而,如何让这一硬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却让研发团队犯了难。
“生产这种材料需要叫MOCVD的特殊设备,一台设备就需要1000多万元,实现批量化生产至少需要投入5000万元,这对初创企业来说难以承受。”赛富乐斯行政总监曹泽亮介绍。后来,中科创星找到了赛富乐斯,表示能提供MOCVD设备和厂房,并提供350万美元作为天使投资。2017年,赛富乐斯落户西安,研发出了4英寸的无层错半极性氮化镓材料,成为全球首家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企业。
然而,很多科研团队并没有像赛富乐斯团队这么幸运。硬科技项目投资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资本市场对其缺乏信心和耐心。很多硬科技成果由于缺乏早期的金融支持,往往没有机会走出实验室。
为了让创投资本流向创新源头,走进实验室,陕西积极探索,通过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措施,不断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
创造更多应用机会
西安必盛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是中科创星孵化的一家硬科技企业。团队设计开发了国内首台熔覆用半导体激光器,其现场激光熔铸修复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陕北能源化工行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硬科技与‘应用场景’对接,既解决了各行业的痛点难点,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推动了硬科技产业化发展,是硬科技做大做强的关键。事实上,硬科技落地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我们做过调研,有些企业有非常好的技术,但找不到应用方向。”长城战略咨询高级经理祁鹏告诉记者。
“硬科技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撑在市场,陕西的市场培育还有很大空间。”陕西省宏观经济学会会长赵锐认为,硬科技产品应用市场开拓初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性支持。
赵锐以硬科技中人工智能产业在西安应用市场的推广为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可以优先采购智能化的设备,例如职能政务服务、环保安监、培训教学等人工智能设备;另一方面,加大企业技改资金支持,推进工业、商贸、物流等行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创造新的需求市场。
“硬科技不能流于概念,要做实产业。硬科技企业要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寻找机会,主动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赋能。地方政府也应该为硬科技的应用落地创造更多机会。”他说。张梅刘坤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