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家长代表进校园 探访家门口的好学校
盛夏的清晨,太阳刚露头,西安高新第五小学丈八沟校区外,同学们正三三两两地进入学校。清晨的校园,空气格外清新,焕然一新的红色教学楼和绿油油的操场在晨光的映衬下,显得鲜艳夺目又生机勃勃。
近年来,随着西安高新区“名校+”工程的深入推进,高新第五小学丈八沟校区软硬件都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从城中村小学向优质公办小学的华丽转身。7月3日,高新区邀请六十余名媒体代表、家长代表走进西安高新第五小学丈八沟校区、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小学,实地探访一年来高新教育发展情况,切身感受“名校+”工程的惠民成果。
软硬件同步提升
城中村小学成了热门学校
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科技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各类功能部室一应俱全;教学楼外立面全部粉刷,操场塑胶草皮更换,卫生间、厨房操作间大改造……校容校貌不断改善。走进高新第五小学丈八沟校区,这所美观和实用兼具的现代化校园引来媒体家长代表的连连赞叹。
谁能想到,2019年以前,高新五小丈八沟校区是一所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弱的城中村学校呢。2019年以来,高新五小丈八沟校区加入高新五小“名校+”教育联合体,教育教学理念持续更新,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逐步成为群众统筹管理模式、统筹配置教师队伍、统筹开展教育教学、统筹实施质量检测,教学计划同步、课程安排同步、备课教研同步、教学进度同步、教育活动同步、教师培训同步,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我们聚焦教育质量提升,先后多次开展送教送培、同课异构、听课指导、学科培训等活动,并引入源自芬兰的现象教学法,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郭根宝说,经过两个学期的实战演练,高新五小丈八沟校区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改变,两位老师取得“区级教学能手”称号,22人在全国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不仅如此,高新五小与高新五小丈八沟校区间还积极共享优质资源,最大程度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两校先后联动组织了“红领巾法学院”模拟法庭、滑翔机模型组装飞行大赛、“AI启蒙季”人工智能体验课程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极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更幸福。”高新五小丈八沟校区一位学生家长表示,“名校+”工程的实施,让孩子见识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实现了蜕变和成长,值得点赞。
传承“高新全人教育”
建设人文艺术新校园
以灰、白色为主色调的教学楼中,点缀着五彩斑斓的学生作品,为简洁大气的校园设计平添了几分活泼意味……行走在高新区第十一小学校园中,处处彰显的浓厚人文气息和美学氛围,让媒体、家长代表们流连忘返。
校园的建筑和空间设计是一种语言,它无声地塑造着校园里的人,影响着学校的教与学、师生的行与思以及校内全员的艺术审美。毫无疑问,高新十一小就是这样一座传承美学、体现美育功能的科技化、人文化、生态化、艺术化校园。
据介绍,学校会定期更换校园各空间中展示的学生作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还有意识地对校园硬件设施进行人性化设置,如依据学生身高降低校园内所有门牌的悬挂高度、作品展示高度等,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除了校园环境布置上的用心外,高新十一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作为高新国际学校“名校+”教育联合体的一员,高新十一小以“高新全人教育”学校文化为引领,遵循“文化同根、管理同步、课程同享、科研同行、质量同优”及“每月联席会议制度”的“五同一议”管理理念,积极推进“名校+新校”办学模式。
据了解,高新国际学校副校长刘鹤蕊、教师中心主任杨华以及“+校”高新九小所有行政后勤人员常驻高新十一小,全面负责高新十一小的各项管理工作,开展“浸入式管理”;日常教育教学中,“名校+”教育联合体不定期地开展教师轮岗双向交流活动,通过互学互促,助力高新十一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快速提升;高新十一小中层管理干部每月按时参加“名校+”教育联合体月联席会议,对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深度讨论、审议和决策,有力推动各项工作扎实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建校不到一年时间,高新国际学校“名校+”教育联合体构建的“高新全人课程”体系就已经在高新十一小落地生根。该课程体系包含四大课程,即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择课程和综合课程,并结合学生特点设置了合唱、综合材料绘画、啦啦操等8个社团,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舞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人格发展。
“通过‘名校+’工程的带动,高新十一小实现了全方位的改变与提升。”高新国际学校副校长刘鹤蕊表示,未来高新十一小将持续推进“名校+”办学模式,勇于承担教育责任、敢于创新教育模式,为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而不懈努力。
(文/图 高新融媒记者 于秋瑾)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