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思索:我们该是谁的传人?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一首流行歌曲的风靡,炎黄子孙们,无论海内海外,布衣达官,更无论须眉巾帼,黄发垂髫,无不自豪地以“龙的传人”自居。原来“炎黄子孙皆龙种”呀!让人好不激动。几乎无人冷静地想一想以龙说人,不过是人们对自己种群的一种比喻,人有好坏善恶之分,以之喻人的龙自然也有相应之别。考之我国古代史实,确乎如此。有道是:“高帝子孙皆龙种,龙种自与常人殊。”帝王们爱以龙自喻,并逼令臣民颂其为“真龙天子”;中国的老百姓在内心深处却不买他们的账,而更爱以龙喻贤人,贤人们也当仁不让,自豪地把自己比作龙。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实际上长期并存着两种“龙”:天子龙与贤人龙。明乎此,今天的我们寻祖探种,该唾弃什么,崇仰什么,也就一清二楚了。
笔者所见史料中,先秦时期,人们似乎更爱以龙喻贤人。
这恐怕要以孔子喻美老子为最早。约于公元前503年,孔子至周,向老子问礼后,对老子佩服得不得了。因谓弟子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继孔子以龙喻美老子之后,孔子的学生子张也用龙比喻孔子。孔子死后,子张将孔子见叶公的情景编成寓言“叶公好龙”,将孔子颂为气象壮伟的“天龙”。
在以龙喻美他人的同时,一些贤能之士也以龙自喻。这也发端于孔子。孔子一生意气恢宏,自期甚高,常常将自己比作蛟龙、麒麟和凤凰。稍后于孔子,子张也曾以龙自喻。子张德才、声望虽远不及孔子,确也为一时俊杰。
尽管自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日益将龙作为皇帝的专喻物。但正直而有卓识的士人,却不惜顶着君主集权专制的压力,不怕冒帝王之不韪,而真诚地把自己尊崇的贤德之士赞美为龙。这种情况,以东汉末年和魏晋为盛,明清之时虽被猛煞,但仍时有所见。
东汉末年的郑凯就认为,凡在某个方面有过人德才者,均为“龙”“凤”,将相可以,文士可以,卑视仕途的幽人高士更可以。“龙”,并非称孤道寡的帝王所专属。郑凯的这种观点,在秦汉以后,君主试图以专制淫威独霸龙喻的我国封建社会里,有着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郑凯以后,一个时期,人们特爱以龙喻美贤德,而尤以尊美隐士为盛。
魏末名士嵇康,时望甚高,因不满司马氏专权,隐居不仕。他本来天赋甚高,“有奇才”,且“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却故意“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们因而赞美他是“龙章凤姿,天姿自然”,“龙性谁能驯!”就连异常嫉恨嵇康的钟会,也称嵇康是“卧龙”。
和先秦时期的孔子、子张一样,秦汉以后的一些贤德之士,也常常当仁不让地用龙来比喻自己。他们或把自己不受拘束的真情吟咏,比做“龙吟虎啸”;或把自己豪迈雄武的举止气度,比作“龙骧虎步”。
贤人们的这种以龙自喻,和人们的以龙喻美贤人,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龙文化中的进步面,是我国古代龙文化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我们今天所要传承的龙文化,应该是,也只能是这个部分。所谓“龙的传人”,只有在“贤人龙”这个意义上才有其合理的现实价值取向。
刘隆有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