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秦腔沧桑秦腔眉县人民剧团传承史
起源三秦,汇出国粹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从周代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地,长安是中国十三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传播中心,秦腔是最古老的剧种。据考证,陕西梆子即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备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嬗变,蔚为大观”,实为中国戏曲的鼻祖。
秦腔从秦汉以来,很快就东传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而且很快就流入江南各地。据刊印于清乾隆50年(1785年)之《燕兰小谱》载:秦腔在清中叶以后,不但几乎演遍全国,它在广东的东派“西秦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等地),还在清末就到新加坡、印尼等国进行演出。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成为最早的国粹。
中国百年易俗社(1912年8月12日成立)秦地无人不晓。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还有一个从明代中期沿袭至今510年的秦腔剧团发源于周至、眉县,前创后承的两个张家戏班,堪称为“中国秦腔第一团”。
历史悠久,传承第一
明代中期,秦腔盛行。最著名的是明弘治14年(1501年),举人张附翱出任山东青州推官,治狱公正廉洁,因官场黑暗,辞官回到故里周至县。张自幼酷爱戏曲,尤爱填词,精于曲律。辞官回乡后,四处招揽戏曲人才,农闲演练,农忙劳作,平易近人,深得艺人爱戴,慕名而来者达百余人。置办戏箱,组成演出班社——张家戏班。演出于庙会,深受观众欢迎,不久名震关中。
到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中期,周至张家戏班破产,以240两白银卖给眉县武举人张荣清(眉县第五村新堡子人)。张家四处招揽戏曲名流,组成“华庆班”,解放后改为眉县群众剧团,后改为眉县人民剧团至今。
克服重难,功在千秋
眉县武举张荣清从小就酷爱秦腔戏曲,自从收买了周至张家戏班原班演员和衣箱,组建“华庆班”以后,励精图治,不惜重金,下功夫培养自己的骨干,使一个已经破产、无法生存、濒临解散的原张家戏班又重新振作起来了。后又选招数十名青年学徒,请名师在自己的书院排练。正式演出后,因该班化妆干净、唱腔洪亮、吐字清晰、技艺超群,遂声誉鹊起,名扬西府。
此后,各地凡迎神赛会均纷纷前来眉县第五村写戏(即定戏),以致西府传有“迎神赛会不唱华庆班,神就不喜欢”。每逢唱对台戏(同时有两台戏在相距不远的地方演出,俗称斗台),华庆班必为获胜者。常年活跃在陕甘两省,久唱不衰,深受观众欢迎。他们用挣来的演出费,常常周济戏班有困难的人员和穷人,博得了全华庆班人上下一条心,树立了以戏班为家,以演好戏为荣的高风尚,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清咸丰年间(约1859年),张书、张化兄弟继承先父遗志,用自己家开办的烧坊(酿酒)收入,继续办戏班。从外地请来绣衣制靴、削把杖、不惜巨金到西安购买“新蟒”、“新靠”(文武角的戏衣),还对戏班重新进行整顿。由于箱主实力较为雄厚,又重视华庆班服装道具添置,更有闻名西府的须生演员雷大坪、双才、丑角演员木曲灯(绰号),净角演员宝鸡张、满满、旦角演员新润儿等著名演员,艺压群芳,技高一筹,纷纷前来华庆班,每到一地演出,观者如潮,掌声雷动。
民国元年(1912年),华庆班更名为华庆社。民国九年(1920年),张书之子张春华领箱在周至县下青化演出,不幸失火,衣箱全部被焚,演员们抱头痛哭,怀着绝望的心情回到箱主家。箱主张春华热情款待众艺人,鼓励大家共商恢复戏班的办法。最后决定,由箱主张春华支出一部分,在凤翔府辖各大村(常演出地方)预借一部分,演职人员从亲友家筹集一部分,重新购买衣箱。经过短期紧张的筹集置办,华庆班又鸣锣登场,开始演戏。民国十二年(1923年),张春华去世(年仅39岁),其弟张春发辅佐7岁的侄子张宏德领箱。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民国二十一年三年年馑,关中西部武功、眉县等地最为突出。赤地百里,树皮吃光;瘟疫漫行,十室九空;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箱主张家为了华庆社人员的生存,分次忍痛卖掉自己的田地、酒坊等家产,资助戏班人员走出关中,到外省演出。采取边卖唱、边谋生,避过了当地年馑。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奔波,戏社内未饿死一人,挽救了华庆社。民国22年(1933年),天降春雨,庄稼丰收,各地迎神赛会之风盛行,华庆社的演出收入日胜一日,当华庆社辗转回眉时,全村夫孺老幼皆欣喜若狂,箱主与戏班人员相见,热泪盈眶,各界纷纷赞扬华庆戏班救活了西府秦腔传承的名流把式,真是可歌可泣,功在千秋。箱主特拿出6分箱款,分发给几位有功的老演员,以答谢他们的勉励支持。有鉴于箱主乐善好施,重视人才的德行,西安三意社的名演员有赵镇华、张建民、“七岁红”等先后来华庆社搭台演戏。
华庆社(班)从清康熙中期成立,到1950年2月眉县人民政府接收,在其260年的演艺中,几经磨难,发展壮大。如果没有箱主的宽宏大度、鼎力支持和戏班全体人员的同心协力、精心排演,以及广大戏迷的欢迎、鼓励,也不会坚持到那么久,传承到今天的。
华庆社常年排演剧目在250多本(折),其中本戏保持在180本左右,常年演出在陕甘两省。班(社)中著名的演员有:雷大坪、新润儿、双才儿、“柳木曲灯”(绰号)、宝鸡张、满满、王彦魁、八娃、银壮、侯驴驴、鳖娃、袁宝宝、马丙银、张均、大帽帽(姓赵)、柴娃、马占银等。其中“柳木曲灯”的阴阳隐、新润儿的“抡扁担”、王彦魁的“双鞭扫花”、还有“跑马”、“打秋千”、“骑骆驼”、“丑冷”等,成为华庆社独有的绝技。
培养名角,唱响陕甘
1950年2月,眉县人民政府接收了第五村张家华庆社和齐镇友谊社,组成眉县群众剧团,任命田既平任指导员,原华庆社社长张景忠任团长,先后吸收演员有:王集荣、冯志民、华新中、董向义、刘新会等。1957年眉县群众剧团改名为眉县人民剧团,多年来采用传统科班与跟班方式,招收学员十多期,培养的演员有纪桂芳、李香君、严秋荣、赫宝丽、段艺兵、杜效武、华新中、黄海英、赵爽、张永强、薛志秀、刘随社等。
1956年5月,剧团参加陕西第一届戏曲观摩大赛,演出历史剧《烈火扬州》被评为演出、导演、演奏三等奖,剧本一等奖,王集荣获演员二等奖,姜培中、田玉华、李炳义、李凤琴、纪桂芳、严忍信获演员三等奖。会演期间受到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伯平、省长赵寿山接见,大会破例给眉县群众剧团补助1000元,并发给每个演职人员服装一套。1960年以传统戏《双下山》参加了陕西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获得演出、导演、演奏奖。1963年应邀出席了陕西省为农村服务工作作出显著成绩的剧团评选会议,被评为全省向中央文化部推荐的五个剧团之一。在之后几十年的演出中,多次参加了市、省、西北五省戏曲大赛,均获得大赛演出、演员奖。
老一辈名扬陕甘两省,新一代奋起直追。祝愿眉县人民剧团“老树生新芽,枯藤荣焕发,传承千古史,唱红大西北。”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