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和谐文化
党的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弘扬中华传统优秀的合和和谐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强调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的关系。首先,将自然界理解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如《淮南子》中说:“阴阳合和而万物生”。《吕氏春秋》也说:“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汉代的董仲书《春秋公羊传》中说:“天人和一”的思想,以及后来一直到今天讲的在“求同存异”观点等,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
二是强调个人内在的和谐。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得载物”。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是人类社会中更强调和谐的思想。如《郑语》,《国语》卷十六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的基础上,并不否认矛盾的斗争性。孔子在《论语》中说得更好:“君子和而不同”。讲我们要团结奋斗,但是要彼此个性特色。以及后来的“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等思想观点。
李瑞环同志在他的讲话中将这一意思表述得更概括精辟:“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和’,崇尚人和,主张‘和为贵’。和谐、和气、祥和、谦和等话语,在城市、在农村里,在公众舆论、私人往来中,都能时常听到。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词句,在生活、工作中,在讲话、文章里,仍然经常使用。‘和为贵’的观念世代相传,潜移默化,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许多方面。今天,我们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奋斗目标是共同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应当是这一传统美德更加发扬光大,人们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形成和发展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中华民族的和谐思想文化价值和意义:
一是和谐思想文化,特别是天人和一的思想观念,能够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提供一种卓越的思想。
二是和谐思想文化系统的整体观,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是分析的解剖的观点,中国的这种东方观念是将事物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联系在一起综合辨证地思考和理解问题。我们今天要有机结合思考研究问题。
三是和谐思想文化思想,可以弥补商品社会不正当的、甚至是恶性竞争带来的种种人际关系弊端,提供和合和谐的人际关系方式。国际上的种种争端,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处理。
陕西党校文史部 冯光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