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数学情景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结合
数学情景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可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如问题情景、故事情景、游戏活动情景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教学的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合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求知欲。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以兴趣激发动机,促进思维和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情境的创设形式有很多,可以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一篇动听的故事、猜谜语、一个游戏活动等。情境的创设应目的明确,与教材相结合,联系实际,其内容和形式应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如我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创设了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情景,把数学与童话故事情景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就连我们熟悉的童话故事也有数学知识,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一种愉快充实的活动情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都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更有利于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如我在教学“数一数与乘法”这课时,创设了“儿童乐园”的情景,情景中有些儿童在乘坐电动小飞机,有些学生在划船,有些学生在乘坐小火车等。学生在观察这一情景后,鼓励他们“说一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信息能力的强弱等提出多种数学问题。通过互相交流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仅建立了乘法的概念,体会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展示了个性,在交流中获得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情景是问题的外衣。
三、创设的情景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讲数学,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不仅是创设情景的基本手段,而且是实现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的良好途径,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情景的创设要切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景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发展的才是有效的教学情景,才会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总之,恰当地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才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和发现规律,让学生在自主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