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千年古墓汉代将军的身份之谜(2)
长铗陆离
在古代,剑不仅代表着兵器发展的高度,而且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摄人心魄。春秋战国时期,无数的英雄故事都与剑相关,从而让欧冶子、干将、莫邪这些能工巧匠名誉天下,更让龙渊、太阿、倚天等剑的名称成了雄霸天下的代称。
经历了战国时期铸剑工艺的高速发展,汉剑达到了中国剑文化不可逾越的一个高度。
出土的三柄剑都是铁剑,其中一柄长剑带柄长112厘米,剑身窄长笔直,通体宽度相等,单面开锋,在锋的末端向剑背有一个弧形的过渡,干脆利索,很像现在日本的武士刀。虽有腐朽的剑鞘和铁锈附着,但依旧显示出流畅凌厉的气度。剑柄浑圆,有金属编织的花纹缠绕,剑首则是鸡蛋大小的一个方形,四个边被磨圆,与剑浑然一体。
另一柄长剑风格基本相同,只是剑柄部位是方的,有棱角,能够看到有麻或者皮编成的绳索缠绕,从而让抓握更加舒适。这柄剑的剑首是一个环,这也许就是后世的宝剑习惯悬挂剑穗的开端。
短剑也是单刃的,剑身阔而短促,锋薄背厚,像一把上下一样宽的刀。
这种单刃的长短剑和双刃剑比起来,因为背厚更加坚固,锋长更善于劈砍,显然更具有实用性。
长剑的长度让人有了疑问,这个长度如果悬挂在180厘米身高的人的腰上,基本上就拖着走了。难道古人身高很高?还是这种剑根本就不是佩剑?
这个疑问其实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里就出现过。
《史记》中记载,荆轲“图穷匕见”,砍断秦王袍袖,秦王拔剑,剑太长了,拔不出来,赶紧左手握着剑鞘把剑横到身后拔,还不行,让荆轲追得绕着柱子跑,旁边人喊“王负剑”,秦王“负剑”,这才拔出来,把荆轲刺倒。
看来,古人是有佩长剑的习惯的。那要怎么佩才能不让这么长的剑拖在地上呢?有研究古代佩剑方式的爱好者指出,唐代之后才按照波斯人的方法把剑挂在左侧的腰间,拔剑的时候右手从身前拔,所以唐代的剑都在60厘米长短。而在秦汉,佩剑的实用性远远大于装饰性,越长越有杀伤力,但是长过1米的剑挂在腰间不但从身前拔不出来,而且会拖在地上,走路不方便。根据汉代画像砖上的描绘,那时的剑是用剑鞘上的钩子穿在腰带上横在身后的,因为两端不平衡形成一个自然的夹角,走路的时候可以转到身前,夹在腋下成为装饰,跪坐的时候推到身后,横在屁股底下。这样就可以有几种拔剑方式,不太长的从身前就能拔,长一点的横到后面,左手握剑鞘向身后推,右手握剑柄向前拔。秦王的剑太长了,再加上连吓带急,这两种办法都拔不出来,最后一种办法就是“负剑”,因为剑长,左手压剑鞘末端,剑就可以竖在背后,右手从肩上拔,这距离就够长了。
还有一种说法,这种剑不是用来日常佩带的,而是临敌作战的武器。将士腰间的短剑用来近身肉搏,而长剑则是冲锋时战车上的装备。在运动的战车上,长是武器最大的优势,而劈砍远远比击刺更加有效。战车上,弓箭具有远程杀伤力,矛戈有强大的冲击力,而灵活的长剑则可以扫除战车周围的一切威胁。这一点,似乎可以从墓室中那一套和长剑埋在一起的铠甲上得到证实。
鱼鳞重甲
“这副甲是叠起来放在盒子里下葬的,盒子的木纹还留在甲上。”考古人员指着一大块锈迹斑斑的铁说。
这块铁的大小形状像一件叠起来的棉大衣,大部分的表面被混合着木头和泥土锈迹包裹,但是在折叠处露出整齐的鱼鳞状甲片,甲片比一元硬币大一些,中间有孔,显然是用绳子穿起来的,互相交叠,形成整件衣甲。因为甲片一排压着下一排,跟鱼鳞的排列一模一样,所以密不透风。考古人员说,这可能只是甲的一部分,因为按照秦兵马俑的出土发现,秦汉的甲分很多种,比较大的方铁片穿成的甲是步兵用的,缝隙大,样式简单,身体前后和两臂外侧各有一大片,而且前长后短便于行走。因为是铁制的,穿在身上比较重。而这种鱼鳞甲就复杂得多,不但甲片精细,而且层层叠叠,在冷兵器时代保护身体的功能非常完善,就是太重,穿上是走不了路的,一般用于战车。《隋书·权武传》赞扬权武“勇力绝人”,举出的例子就是“能重甲上马”,可见甲的重量。
甲和剑证明了墓主人是一位曾经披坚执锐的汉将,散落在墓里的“货泉”“五株”说明了他生活的时代。那么,他是谁?
在自古就是军事要地的雍城,他是怎样的角色?是攻城的死士,还是守城的悍将?他埋葬的地方,又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