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万民享安乐——访淳化县扶贫农发办主任张允宏
“走,去看看我的新房,走,再去看看我的旧窑洞”,年近五十的淳化县车坞镇居集村村民张志军兴奋地拉着记者的手跑前跑后,心里被一种幸福和欢乐包裹着。他是去年夏季在扶贫农发办的资助下,告别了土窑洞,欢天喜地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张志军只是千万个告别土窑洞走上致富路的淳化村民中的一员。“连片贫困村是我们的主战场,移民搬迁是我们工作的切入点,产业扶贫是我们的突破口,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让他们走上致富之路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淳化扶贫农发办张主任用铿锵的语气为记者展开了一幅幅、一幕幕扶贫人帮助贫困村民走上致富之路的生动画面。
新年伊始,记者电话联系淳化县扶贫农发办张允宏主任,得知他正在淳化县方里镇安塬村,记者赶往那里见到了正在该村调查贫困工作情况的张允宏及该办3名工作人员。在村民张锁定温暖的温室大棚里,记者随即对张主任进行了采访。
记者:像这样七分地的大棚,村民年收入能达到多少?
张主任:咱们现在所处的是村民张锁定的大棚,他共有三个这样的大棚,该棚以种植反季节西红柿为主,这几十个棚是三年前县上每棚支持一万元,帮助村民贷款两万元,建成至今。我们各级政府免费为村民搞好各类基础设施和技术指导,现每棚年收入在三万元左右,在示范带动下,该村今年又新增大棚二十多座。
一旁的村民张锁定夫妇抢着说:我们这旱塬地方能种菜而且是大棚菜,这在我们老先人(祖辈)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原来我们这里吃菜都难,更甭想吃上高档的大棚菜。现如今我们周边各村都能和城里人一样,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西红柿、辣椒等高档菜。原先我们在外打工,吃苦受累不说,有时候干了活,工钱还拿不到。现如今,在家门口既不耽误娃上学,又能种地打粮,三个大棚弄得好的话,年收入能达到十多万元,过年时一家人甭提有多高兴……张锁定夫妇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知足的笑容。
记者:淳化县今年能争取多少各类扶贫资金?
张主任:今年,我们始终把跑项目、争资金,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多次赴省进市积极汇报我县贫困状况,努力寻找项目切入点。截至目前,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2600多万元。
记者:淳化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您能简单谈一下淳化扶贫工作的特点吗?
张主任:好的。我县位于咸阳市北部、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南塬,山高沟深,塬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全县一公里以上的沟道200多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六盘山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片区县,目前尚有贫困人口6.3万人。
这几年,县委县政府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按照“整合资源,产业优先,统筹兼顾,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党政主导,全民动员,克难攻坚,扎实工作。特别是2009年“三告别”工作实施以来,在省市各级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县10070户,40417口人,搬离了世代居住的土窑洞。
记者:你办在去年主要干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张主任:去年我办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投资600多万元完成6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硬化街道5.5公里,修砂石路8.5公里,硬化排水沟16100米,硬化人行道5000平方米。二是投资396万元,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扶持养殖大户260户,蔬菜大棚380座,发展散户养猪2000多头,扶持建设肉羊养殖基地、核桃示范园基地、杂果基地等群众增收项目。累计发放互助资金1640万元,共扶持23个项目村,1818名群众发展养猪8700头,养羊3000多只,养鸡7万多只,扶持1957户群众发展苹果套袋1000余万只,建设施大棚300多座,种植大露菜3000余亩,发展杂果1100亩。解决群众生产资金短缺问题。三是投资121.8万元,资助2012年贫困大学生230名,资助2011年贫困大学生88名。解决贫困家庭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记者:2013年你办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张主任:2013年我办仍将继续坚持以连片特困村为主战场,以产业开发为突破口,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总目标。狠抓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互助资金、产业开发、大学生助学等项工作,千方百计实施好扶贫项目,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千方百计加快我县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离开安塬村时,村民张锁定夫妇热情地摘下大棚里的西红柿,让记者品尝,那滋味很甜、很美!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