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民俗文化创作大有可为
三色堇:诗人,本名郑萍,现为三秦出版社《艺文志》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作协会员。诗作散见于《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上海文学》《诗刊》《诗歌月刊》《星星》等多种期刊,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最佳诗歌》《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中国当代汉诗年鉴》《中国当代诗歌导读1949-2009》等。出版诗集《南方的痕迹》《三色堇诗选》。
“虽然我是第一次来宝鸡,但‘宝鸡出文人’这个文化现象我很早就发现了,如果宝鸡的作家能够创作出更多以西府民俗为题材的文艺作品,那宝鸡文化就更具独特性了。”谈及对宝鸡的印象,三色堇说,宝鸡走出了秦巴子、渭水等一批有实力的文学创作者,而且年轻的创作队伍也是蓬勃有力,所以,她对于这座城市是心怀尊敬的。
作为《艺文志》的编者,三色堇对宝鸡的民俗文化创作十分感兴趣。她说,《艺文志》曾发表过以凤翔泥塑为主题的照片和文字,凤翔泥塑绚烂的色彩和泥土的气息,具有强烈的民俗美感。在宝鸡,像这样的民俗元素还有很多,比如木版年画、陇县社火等,因此,这里是一个极具民俗味道的地区。三色堇认为,这些民俗元素就是宝鸡作家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别人抢不走也拿不去的,如果宝鸡作家能在民俗文化创作上再多下一些工夫,就一定会创作出具有地域情怀的文艺作品,这也是一个宣传宝鸡的有效方法。
三色堇举例,近期《艺文志》发表了宝鸡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吕向阳的民俗随笔《戏说小人图》,文章以木版年画上的民俗图案为主题,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字朴实生动,读来很有味道,让人通过文字感受到了宝鸡这块土地上人的性格、脾气和情怀,触动人心。三色堇坦言,这种风格和题材的文章是很多文艺期刊都喜欢的作品,因为,越是民俗的,越有地域性,就越有人文精神。
长发、纱裙,美丽的三色堇是个富有才情的女诗人,她的诗句注重气韵,也正是因为对美的事物十分敏感,所以,三色堇迟迟不肯把目光从宝鸡的民俗文化身上挪开,她说,你看那些民间工艺品的绚丽色彩,那泥土的芬芳,还有那双手摩挲的气息,是多么值得书写的题材。三色堇说,宝鸡作家占有地利,处身于宝鸡民俗文化这一富矿中,如果能再多挖掘、多观察、多思考、多创作,那宝鸡的民俗文化创作一定会在关天经济文化中成为一个夺目的亮点。
三色堇说:“我们期待宝鸡的作家能够关注本地的民俗资源,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民俗文学作品,也欢迎这些民俗文学作品投稿,大家共同打造并推出宝鸡民俗文学创作这张特色牌。”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