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湾岭下的唐代老碑
段府君神道碑铭
於穆端士,神所劳矣。贞惠资身,义方训子。育德无倦,徇名知止。宜其后昆,式是繁祉。繁祉伊何?后昆则然。西服戎胡,东定幽燕。殊绩克著,湛恩上延。赠光三锡,庆洽重泉,熊轼增宠,牛冈启繇。北控泾源,西凭陇岫。列茔如始,纪石增旧。淑德清婉,终矢永茂。
——唐德宗李适撰
记者近日发现,网络搜索引擎“百度”对宝鸡历史名人段秀实的家族碑刻记载有误。在其“百度百科”条目中介绍说,段秀实的父亲段行琛宋代碑拓孤本现保存在日本,而段行琛碑拓原石已佚。实际上,段行琛碑就立在千阳县草碧镇上店村的冯湾岭下。
苍松掩映唐代老碑
段行琛碑位于冯湾岭东面约500米处的坡塬之下,穿过一片密实的苞谷地,向导老赵指着前方一棵高大的松树说:“段府君碑就在松树下面!”
拨开重重灌木,沿着在乱草里踩出来的路紧走几步,记者终于看到了这通唐代老碑。
老碑立在松树之下,高大,敦实,沧桑,久远。碑首一石凿成,通高3.5米,圆首,首高1.3米,宽1.3米,厚0.35米,高浮雕六蜊盘绕,圭额,纂书“唐赠扬州大都督故段府君神道之碑”15字。碑阴楷书,但风化严重,大多数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无从辨识。
碑的四周,蔓草横芜,除了这棵苍松相伴外,别无他物。老赵说,这里就是段秀实段太尉家的祖坟,段太尉的祖父辈几代人都埋在这里,但一千多年过去了,坟早就不在了,只有这块碑还竖立在这儿,成为段氏祖坟遗留下来的标志。
唐德宗亲为段父撰铭
那么这个段府君是不是段太尉的父亲段行琛呢?
记者查阅《千阳县志》,果然看到了相关记载:该碑“系段秀实之父的墓碑,唐德宗李适撰铭并序,今存。”千阳县文化馆则提供了碑文内容,碑阴文字有1100多字,概述了段府君生平及段氏家族史迹,凤翔府官员张增书丹,李同系撰额。唐代宗大历己未(公元779年)正月,段府君之子郑、源、泾、颍节度使,张掖郡王段秀实立碑。
文化馆同志说,段府君就是段行琛,公元779年初,已经去世30年的段行琛因为儿子显贵,被唐代宗李豫追赠“扬州大都督”,行琛的夫人、父亲、祖父一并追赠,原坟迁入由皇家新选的风水宝地合祭;779年闰五月,刚刚即位的李适,更是代笔亲自为段行琛撰写铭文。当时段秀实还活着,执掌四镇节度,正值朝廷重用之时。所以李适此举,非为行琛,实为秀实。老话说,做死人的事给活人看,说白了,就是笼络人心之举。
文化馆透露,德宗除了为大臣的亡父撰文,783年段秀实以笏板怒击叛贼、为国牺牲后,德宗还为之撰写了《赠太尉段秀实纪功碑》,也是洋洋洒洒千余字。开首说:“立人之道,曰君与臣;为臣之义,曰忠与节。忠莫极于卫国,节莫大于忘身。”据县志记,段秀实的次孙段文楚,在唐末山西大同沙陀之乱时,也亡于国事,被叛军凌迟。段家几代忠烈,所以唐朝自贞元历代皇帝即位时,追赠功臣首先忘不了段家。
老碑出现印证宋代拓本
段行琛本人生前只做过洮州司马,没啥名气;但他的这块碑名气可比他要大得多。
除了皇帝撰文,段行琛碑拓书法也很有特色,由张增书写的楷字,楷中带行意,颇具大字精神,值得反复玩味,这早已获得书法界和藏界的共识。“百度百科”介绍,唐段行琛碑有唯一的宋代拓本存世,这个拓本原为晚清书法家何绍基旧藏,现在流入日本,藏于三井文库。
记者在网上看到了这帖宋代拓本,连封面共计25张,开头“唐赠扬州大都督段府君神道碑铭并序”题跋,接着是书者张增官衔和立石人段秀实官衔介绍,以下正文千余字,最后是纂额者李同系题额时间。拓本文字清晰、完整,可以看出宋代时石碑刀口还很深,记者与现在的原石文字逐一比对,大小、结构无不一一印合,只是现在的碑文字严重剥蚀风化,字口都变浅了。老碑,难复当年风采!
千阳县文化馆的同志说,段行琛碑实际上早在1981年文物普查时就已找到,并且记录在案。但不知为何,知名网络搜索引擎“百度”竟把这块颇具书法价值和文史价值的唐碑给“百度”“丢”了!文化馆借此机会转告广大读者,唐代段行琛碑,还在他的家乡千阳。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