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感动陕西人物陈绍洋:英魂与军旗同辉 生命在燃烧中璀璨
精湛的医术解除病痛,严谨的态度尊重生命,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诠释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恪守职业信念和军医本分,英魂与军旗同辉,生命在燃烧中璀璨。
陈绍洋,男,1963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浙江省绍兴市人,1980年9月入伍,生前系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他创造了多项全国麻醉界的记录;在生命的最后14个月,他经历了肝脏移植和股骨头置换两个重大手术后,依然每天坚持救治病人、指导科研达10余小时……
2012年3月29日,他在手术台前连续奋战8个小时,滴水未进,在准备为一位重症病人实施麻醉时,突然肝区剧痛,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一滴一滴地滑落。他咬紧牙关,用拳头顶着腹部完成最后一台手术,双腿一软,摔倒在地。次日,在家属和同事们的逼迫下,他去做了超声检查。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发现得太晚了。”陈绍洋的妻子罗兰悲痛地说:“他像个陀螺一样整日为别人不停地转。每天早上7点前出门,经常凌晨以后才回家。常常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哪里有时间去查体呢?”
命运和陈绍洋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昨天还身着手术衣给别人麻醉,不到12个小时,躺在手术室里等待救治的就是他自己。术后不到一个月,身体刚刚有所恢复的他,不顾大家劝阻,就搬来了电脑,撑起了小饭桌,摆上各类书籍,把病房布置成了办公室,重新开始了自己一天10多个小时的学习工作。他牵挂着他的8名研究生,2人即将论文开题,3人面临毕业,另外3人的实验正进行到关键阶段。
2012年5月21日傍晚,陈绍洋教授正在移植中心病房进行术后恢复性锻炼,在经过监护室时,透过玻璃看见肝移植术后病人李志铭起身时忽然晕倒。他忘了自己也是术后重症病人,冲进监护室参与紧急抢救。医护人员赶忙劝他:“陈教授,您赶快回房休息,这里有我们呢。”他一边主持抢救,一边着急地说:“这种情况我有经验,救人要紧。”
陈绍洋心里时刻装着病人,还装着万分的坚强和乐观。8个月后,因为癌细胞转移,陈绍洋又一次接受了股骨头置换手术。当他的恩师,著名医学专家,85岁高龄的臧益民教授看着他忙碌而消瘦的身影,心疼地劝他要好好休息。他诚恳地说:“我也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可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虽然我现在身体很差,但脑子还没坏,趁还能撑得住的时候,尽量多做一点。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我的平生所学,最大程度地留给学生,留给后人。”老教授的眼眶湿润了,缓缓地举起右手,给自己的学生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2013年8月4日12点50分,年仅50岁陈绍洋走了。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手术台,离开了深爱他的亲人,感佩他的同事,感恩他的患者和学生。
从发病到离世,短短14个月的时间,陈绍洋接受了大大小小9次手术,23次化疗。即使在这样的时刻,他审阅各类稿件30余篇,批改研究生论文十几万字,查阅了百万多字的文献资料,指导科研课题8项,编写了20余万字的教材。
而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笔迹,留下了最后的嘱托:若我走到人生最后,愿将我健康的双肾,捐献给所需患者,也为我的医学事业做最后一点贡献……这是一个从医30年医生的最后心愿,也是一个崇高心灵的最朴实表达。从一名朴实的农家子弟到军旅名医,从护士到教授,他用自己的行动阐述了“勤奋”的全部内涵。
1980年,17岁的陈绍洋考入了第四军大学护理学校。家境贫寒的他不但获得了免费上学的机会,而且,在四医大这块英雄辈出的土壤里,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的英雄情结蓬勃成长。这更坚定了他以医报国的信念。从那时起,陈绍洋的书包里就始终装着“三本书”:一本护理专业书籍、一本三年制大专教材、一本五年制本科教程。晚上宿舍熄灯后,他打着手电钻在被窝里学习;怕影响舍友们的休息,他又到厕所对面的水房里学习。就这样,通过自学和旁听,陈绍洋在护校毕业不久,就自修完成了本科课程。在麻醉科库房存放器材的角落里,挤放着一张书桌,上面堆满了各种书籍和专业期刊。那就是陈绍洋的学习室。“我的起点比较低,底子比较薄。怎样才能使我的学术和医疗水平得到提高?我只有挤出更多的时间去补习。如果我每天挤出3个小时去学习,那三年下来我不是比别人多上了一年学吗?”陈绍洋说。
陈绍洋说:“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他认为,麻醉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做到“梦醒之间,游刃有余”。医生1%或者1‰的医疗失误,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却是100%。他每次从麻醉中寻反思,找差距。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1995年,年仅32岁的陈绍洋在“麻醉技师”这个辅系列岗位上,凭借无可争辩的实力在学校的“人才打擂”中脱颖而出,破格晋升副高职称,轰动全校。
之后,从辅系列到主系列,从副高职称的技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陈绍洋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的中专护士成长为一名军内外知名的麻醉专家。“陈绍洋是医院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工作量是常人的两倍。他以挽救病人为最大快乐,创造了麻醉界一个又一个奇迹。”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赞叹说。
这些年,陈绍洋先后承担了世界第二例、全国首例换脸术,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全国首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世界年龄最小新生儿大面积烧伤患者救治等30多项重大手术麻醉任务,总结出一整套安全、有效、可行的大器官移植术麻醉方案,没有出现一例明显并发症、无一例医疗纠纷,创造了全国麻醉界的纪录。他在专业领域内潜心探索,先后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7项重大奖项,23项新技术新业务陆续运用到临床,服务于患者。
对此,西京医院政委董新平感慨地说:“陈绍洋是一个把职业信念看得比命重的人。从医30年,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恪守着一名人民军医的本分。”陈绍洋是个低调的人。当他重病住院短短一个月时间,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上千条短信和200多祝福的爱心卡片。很多得到过他帮助的人从全国各地赶来看望他。甚至他昔日的病人专程从美国、加拿大飞回来看他。“按道理,一个麻醉医生跟患者的接触不是太多,患者能这么爱戴一名麻醉医生,这是他创造的一个奇迹。”西京医院政治部主任马晓伟说。只有待患者如亲人的人,才能得到患者如此的爱戴。罗兰还记得,有一次在饭桌上,陈绍洋喋喋不休地讲着他手术台上的心得:“同样几种药,不同的人用反应就不同。就算同一个病人,药推得早晚、快慢都有不同的效果。”罗兰笑他说:“不就是麻醉那点儿事嘛,你至于那么认真吗?”陈绍洋突然放下饭碗,郑重其事地问:“罗兰,假如躺在病床上的是我们的父母,你还会这样说吗?”罗兰愣住了。她深知陈绍洋心里的伤痛:学医刚成,年迈的父母就相继离世。如今,他这是在用回报父母的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呀。
2009年寒冬的一个凌晨,一名来自商洛山区的2岁危重患儿,被送到医院急诊科。孩子气管被异物阻塞,面部发紫、呼吸急促,生命危在旦夕。刚回到家准备休息的陈绍洋,接到求援电话后赶紧一路小跑赶到急诊科。孩子已经昏迷、急性心衰、肺水肿,病情危急,随时可能发生心跳骤停。如果麻醉,风险极大,稍有不慎会出现心跳骤停;如果不麻醉,无法给手术医生救治机会,患儿就没有生的希望。陈绍洋当机立断,精确用药,严密调控,经过麻醉科与耳鼻喉科通力合作,患儿终于得救。当孩子被抱出手术室时,孩子的爷爷哭着给陈绍洋和其他的医生们跪下了。等陈绍洋回到家已是凌晨四点。不到7点他又赶往了麻醉科,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中铁二十局公安处民警万月田,是目前亚洲肝肾胰联合移植手术唯一幸存,也是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他如今最为感念的人就是陈绍洋。2004年11月28日,万月田被确诊为糖尿病、尿毒症晚期、肝硬化晚期、肝肾功能衰竭,需要做肝、肾、胰联合移植才有希望。“在我最灰心的时刻,陈教授每天都会来到我的病床前。他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语,给我分析着手术和麻醉情况。由于他的南方口音比较重,当我听不清楚的时候,他就会俯下身子,一遍一遍,慢慢地给我讲解,直到我听懂为止。”万月田含着泪说。手术前,陈绍洋在万月田耳边轻轻地说:“别担心,睡一觉就好了。”事后,万月田才知道,自己这次手术能遇到陈教授,真是太幸运了。“这种手术世界上只做过5例,麻醉技术要求高,术后风险大。为了不出一点纰漏,即使离家只有5分钟的路程,陈教授那段时间每天吃住在办公室,几乎没有合过眼。手术那天,从早上八点到次日凌晨,整整17个小时,陈教授和专家团队全程监护。”不仅仅对万月田这样的危重病人上心,所有经过陈绍洋麻醉的病人,他都始终坚持术前查房,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各项指标,和病人悉心交流,打消病人的顾虑;术中全程监护,随时掌控哪怕一丁点病情的变化;术后随访,观察麻醉反应,交代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安心养病。
这一习惯,他同样坚持了30年,这在全国都很少见。在习惯的背后,是陈绍洋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大爱。他常说:“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医生应该用心为病人治病,全力为他们着想。病人都希望我来麻醉,这是对我最高的褒奖。”对于病人,他从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医院护工刘大姐的母亲凌晨三点突发急病,陈绍洋到场麻醉;一名来自河北邯郸的农民工因意外住院手术,他的妻子来找陈绍洋,陈绍洋满口答应,并且严肃地批评了病人要感谢的念头;在自己治疗神经性耳聋期间,听说有人煤气中毒,他冲上去口对口人工呼吸,病人得救了,他的耳聋却更严重了;对患者用药,只要便宜药能解决问题就从不用贵药;怕病人着凉,他总会在手术中轻轻地为病人盖上电温毯;怕病人分心,推不掉的红包,他总会悄悄地打到病人的治疗费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当第四军医大学做出向陈绍洋学习的决定时,一向低调的他说:“如果报道我,能让社会对医生这个职业更加理解,能够缓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那么我愿意配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把光和温暖送到人们的身边他把自己的时间和关爱给了他最为钟情的麻醉事业,给了病人,给了学生。而把给予妻子和女儿的爱,深深地藏在了心底。
从医30年,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后,陈绍洋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竟然这么快就走到了尽头。而女儿刚刚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的研究生,还没有来得及庆祝。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不止一次遗憾地对妻子和女儿说道:“我没有给你们带来什么物质的享受,希望我的精神能陪伴着你们。”
他先后培养研究生、进修生400余人,奔赴全国各地开展麻醉示教,到数十家军地医院进行技术帮带,一大批青年医生成为全国、全军麻醉界骨干。
2013年8月6日,陈绍洋教授的追悼会在西安凤栖山殡仪馆举行。络绎不绝的人群中,有从各地赶来的全国、全军重症医学界以及麻醉界的专家、教授,有陕西省委、省人大的领导,有陈绍洋的学生、同事、同行,有曾经被陈绍洋救治过的各界群众。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要送他们心中的好军医陈绍洋最后一程。
他辉煌的一生,正如挽联所书:一心向党赤子情怀,英魂与军旗同光辉;行医为民披肝沥胆,生命伴山河共千秋!
蜡炬成灰,温暖犹存。这永远的烛光,与天地同在。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