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西安地铁3号线开通引发资本关注 沿线商业借机营销(3)

2016-11-21 07:17  华商报  字号:T|T

看样学样难以留住顾客

地铁难成救命稻草

“地铁通车受益最多的是钟楼和小寨这两个传统商圈。”金辉集团西安商业总经理郑孟哲表示,这两个商圈拥有长期积淀的消费基础和影响力,地铁开通以后导入了更多客流。特别是小寨商圈,在原有2号线的基础上,3号线开通可以说是又添了一把火,真正做到多线交叉、人气聚集,马太效应进一步扩大。

有说法是,地铁一响,黄金万两。然而,现实却是,地铁让小寨、钟楼等地的商业更火,其他一些沿线区域并未从中获益,甚至让这些地方的商铺处境更为艰难。“不少打地铁牌的商业项目,宣传时轰轰烈烈,经营起来却日渐消沉。”陕西经典派商业地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林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客流形成了,但是没有被留下来消费。从国内其他城市经验看,至少三条地铁线交叉才容易形成新商圈;并且不少地铁沿线的上盖物业都是综合体,前几年开始一哄而上,持续改造和建设不仅没有聚拢客流,反而把原有的商业标签也丢掉了。

RET睿翼德早在2014年底曾做过专项统计,以沿线1000米以内的大项商业项目为标准,西安1、2号线沿线共计超过820万,3号线沿线超过400万,4号线沿线也有超过300万。也就是说,仅这4条地铁线路沿线的大型商业项目就已超过1500万。

另一方面,西安商业地产的库存压力早已超过住宅。美城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10月,西安商品住宅的去化周期已减至7.9个月,而商业物业存量仍有663万,去化周期接近5年半(67个月)。“当然商铺可以自持待租,对库存的敏感程度不如住宅。”西安某房地产研究院负责人指出,但是越来越多的空置和停业商铺的出现,只会进一步损害区域内商业氛围的营造。

该负责人认为,地铁不是救命稻草,定位模糊、布局失衡,是有的商业留不住顾客的关键原因。近几年西安地铁沿线的商业开发和运作,大多是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看样学样的建综合体和商业街,业态布局上没有新意,商铺之间没有形成互补效应。

尽管有运营商将商铺冷清归结于“消费者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过程”,但部分项目定位和布局缺乏吸引力是不争的事实。在3号线沿线的一个综合体项目,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市民,大多是在附近居住而非专门乘地铁来消费。“一圈走下来就几十家店,10多分钟就能逛完,品牌也和别的商场雷同。”市民赵女士说,平时她逛街去小寨或钟楼比较多,“要不是这有超市,根本不会来。”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空气重污染响应降级为Ⅲ级 21日尾号1和6限行

2016-11-20 16:51阅读

西安市民体验城管工作 短短3个小时却有新的认识

2016-11-20 09:25阅读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多项活动喜迎校庆60周年

2016-11-18 15:04阅读

西安市援苏丹医疗队受到省卫生计生委通报表彰

2016-11-18 10:52阅读

王健林带1030亿来陕西 要帮西安打造国际体育名城

2016-11-17 17:24阅读

西安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启动 扫描结账二维码可查看来源

2016-11-17 11:52阅读

全国“四个100”先进典型事迹网上展示 市民可参与投票

2016-11-16 15:1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