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为引领 工业成西安突破发展生力军(2)
军民融合的高端装备制造 上承国志下启民生
今年10月“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这条新闻令西安恒达微波公司备受关注,因为这次太空“联姻”的“红线”就是他们牵的。其实,早在2007年,西安恒达微波公司就参与到我国空间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研制的艰巨任务中,并于2011年参与了我国首次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受到过载人航天工程总部的表扬。此后他们又为“神舟九、十、十一号”与“天宫一、二号”、“天舟”等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提供了微波雷达。
同样参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还有航空基地的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去年9月发射的“浦江一号”卫星便使用了该公司自主研制生产的新型镁锂合金材料,这也是我国首次在卫星上应用这一当今世界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
众所周知,西安是航空航天产业大市。航空产业的资产规模、人才总量和科技成果均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航天科研生产力量布局在西安。涵盖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技术和电子等我国所有六大军工行业,形成了厂、所、院、校相互配套,较为完整的科研、试验、生产体系,因此西安被称为中国的“航空城”、“航天动力之乡”。
但这样的科技实力,却长久以来“养在深闺人未知”。所以我市在确定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时,将以航空装备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第一选择。
经过五年的发展,如今西安的军民融合领域不仅崛起了一大批“民进军”的优势企业,壁纸柔性印刷机、逃生舱等众多“军转民”项目也开始造福百姓生活。
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西安用政策打通民参军、军转民双向互动通道,使军民深度融合,实现重点突破密不可分。
近年来,我市按照产业聚集、园区承载的模式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先后建成了高新区、经开区、航空、航天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兵器基地、军工电子信息产业园、船舶产业园、核工业产业园,承载、聚合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全产业链配套。其中,西安航空产业基地已形成以整机制造为主,机载装备、航空大部件、航空新材料为分支,航空改装维修、零部件加工、飞行培训、航空旅游为配套的全产业链体系;西安航天产业基地已形成以航天运载动力、卫星应用和航天特种技术产业为主的国内最大的民营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产业基地的装备制造、光电信息、新材料与新能源的产业构架已初步形成。
今年7月份,我市出台的《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又称为“西安创新39条”),鼓励军工科技成果转化,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兵器基地军民融合发展中心等建设军工单位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供军工科技成果的发布、宣传、推介、对接、转移、转化等服务;允许将军工科技成果就地转移和交易所得收益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所有的比例提高到70%;积极推进军转民项目优先在本地发展;同时还设立了30亿元军民融合基金,3亿元军民融合专题资金,全面系统推进军民融合创新改革试验落地实施。
据统计,我市已策划了267个总投资5022亿元的军民融合重点项目,重点以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经开区兵器基地和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为依托,进一步加快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