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立体交通建设增量 创建“公交都市”市民获益丰厚(2)
创建“公交都市”
市民获益丰厚
“别忘了带公交卡。”家住政法学院附近的西安市民白滔每天都会在爱人出门前提醒她。这对儿生活在西安的小两口没有私家车,每天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但是白滔说,两个人都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不方便,“我上班的地方在凤城五路,按理说是在北郊,但是实际上坐地铁的话,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到,爱人在解放路附近上班,坐603路公交车,基本也能很快到单位。”
最近几年,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不少大中城市百姓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交通出行总量也逐渐增长,出行频率提高,市民出行需求和城市交通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为此,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路交通枢纽建设,将建设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放在了重要位置。
围绕“公交都市”创建,我市交通部门加快编制完成了《西安市公共交通体系发展研究》和《西安交通枢纽接驳设施配置与公路客运枢纽选址标准指引》,会同市规划局编制的《西安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颁布实施,并配合市规划局完成了《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西安市公交枢纽及场站规划》《西安市市政道路与公路衔接研究》。
2012年,西安成为国家交通运输部首批“公交都市”建设的示范城市,西安以创建全国“公交都市”为契机,四年来,我市累计新开调整公交线路160余条,新增更新公交车4400余台。
目前,全市7781辆公交车中,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已占到总数95%以上。全市270条公交线路,日均客运量441万人次,万人公交车保有量已达到15.84标台,西安中心城区公交站300米和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50%和100%。建成公交枢纽站23个,新增公交停车位2691标台,设立单项公交专用道444公里,更新及新增公交车4400辆,开通调整公交线路160余条,实现智能化线路调度59条,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6%,公交保障能力在全国同类城市居先进地位。
微型公交助力
连接城市“末梢神经”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公交车驾驶员王曼利围绕“公交都市”建设,提出了加强地铁和公交车接驳的建议。出了地铁站,离目的地还有一段步行距离,乘坐一站公交车又要往回折返不近的距离,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困扰,而针对这一问题,西安开通的多条微型公交线路,已经开始为大家排忧解难。
“因为许多地铁站上来后没有公交枢纽,所以微型公交线路主要是实现‘地铁送到站,公交送到家’的目标。”西安公交总公司总经理翟长卫说,由于主要衔接地铁到小区之间的路程,所以公交人形象地将微型公交的作用比喻为“串葫芦”。
目前,我市共开通近50条微型公交线路,其中,电视塔因为人流量大就有161路、162路、166路等多条线路。市民姚淑华就是微型公交的受益者,“我家在电视塔附近,我妈家在北大街,坐地铁其实挺方便的,就是每次从会展中心出了地铁站回家还要走一站多路,公交车人又多,下了车还要往回走一截不太方便。”自从162路开通后,姚淑华的这个烦恼就迎刃而解,在会展中心上车,坐一站到达终点站电视塔,离自家小区只有不到两分钟步行路程,而且微型公交乘客少、速度快,比坐常规公交还舒服。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