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绿色慢行让人们在美景中徜徉 ■ 本报记者 张帆
把风光串起来
每逢周末,只要天气晴好,家住高新区和谐路的邓先生就会背上照相机,在高新广场上取一辆公共自行车,然后从蟠龙大桥出发,沿渭河河堤一边骑行,一边用镜头记录正在锻炼的市民、游玩的人群、嬉戏的候鸟、优美的景点,最后从峪泉路步行桥返回。他说:“横跨渭河的桥梁、沿岸修建的河堤路,仿佛一条蜿蜒的波带,将我们身边的好风光串联起来。”
不过,让邓先生感到有些无奈的是,这条串起好风光的道路还不完善。例如,河堤路并未全部贯通,部分路段存在行人、自行车、汽车相互争道的现象;渭河北岸河堤路大多铺设了鹅卵石,没有开辟专门的自行车道。“能不能像经二路、东风路和金台大道那样铺设专门的‘绿道’,将人行道、自行车道分离?这样一方面会更加安全,另一方面也给喜爱骑行的市民提供了场地。”邓先生建议。
其实,上述问题也引起了我市规划部门的关注。“宁波的‘紫道’建设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市规划设计院助理规划师程妍说,宁波正在建设的文化紫道,将该市莲桥街历史建筑群、月湖盛园、槐树路历史建筑群、天主教堂外马路历史街区等散落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通过沿线城市雕塑、街道小品、标识标牌等形式有机串接起来。与宁波市相比,宝鸡市区的魅力在于有着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良好的自然生态、丰富的物产资源。加之近年来我市中心城区的绿化工作成效显著,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亮点纷呈,何不在宝鸡建起绿色慢行系统,将这些优势资源整合,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从而拉动市区旅游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呢?于是,我市规划部门开始着手编制《宝鸡市绿色慢行系统规划》。“绿色慢行系统”,是在绿色交通导向下的慢行系统规划,主要指以区域绿道为骨干、城市慢行道为补充,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等的线性慢行空间。据悉,绿色慢行系统包括区域绿道、滨河绿道及城市慢行道三种类型,既兼顾休闲、健身、游憩等功能,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又倡导了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
使生活慢下来
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人们渴求张弛有道、轻松和谐的“慢生活”。如今,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推崇。而建设绿色慢行系统,无疑是实现这一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顾名思义,绿色慢行系统 =绿道 +慢道。那么,我市是否具备建设绿色慢行系统的条件?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市区经二路、金台大道、高新大道等主干道已实现人车分离,城市慢行系统骨架已基本形成。同时,随着“绿色宝鸡”“水润宝鸡”建设,我市建成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园和绿地,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丰富了城市景观,也给绿道线路的选择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沿渭河两岸的绿道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带,它将渭河公园、体育公园、千河湿地公园、人民公园、石鼓山公园等城市主要发展节点相串联,成为城市绿道系统的“脊柱”,这条绿道目前已经基本形成。
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绿色慢行系统重在突出生态和休闲功能,达到绿量和布局的优化,让忙碌的都市人回归“慢生活”。记者在《宝鸡市绿色慢行系统规划》中看到,我市共规划了17条绿色慢行线路,包括滨河绿道4条、城市慢行道2条、区域绿道11条,由此形成“鱼骨型”城市绿色慢行系统布局。沿城市发展东西向主要有4条:渭河南北岸绿道2条、由城市主干道形成的慢行道2条。其中,城市主干道慢行道包括1号慢行道和2号慢行道。1号慢行道线路为:沿引渭路—新福路—游园路—经二路—东风路—大庆路—陈仓大道;2号慢行道线路为:沿太晁公路—姜谭路—清姜河堤路—川陕路—广元路—火炬路—宝光路—天玺路—高新大道。南北向线路主要依托千河、金陵河、清姜河、茵香河、马尾河等支流及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共有13条。
区域绿道主要分布在山区、塬上,将城市周边重要的历史文化、自然风景区等旅游资源联系起来,形成网络,为居民提供风景观光、历史人文体验、深林呼吸功能。滨河绿道主要分布在渭河及其支流等河流沿岸的区域,为人们提供亲水体验功能。城市慢行道将城市内部的公园、重要功能区联系起来,重在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为居民到达城市各功能区提供绿色、低碳的交通环境。
让感觉美起来
根据我市规划部门的实地踏勘和调查访问,显示出我市现有慢行道、绿道呈现出“骨架初显、细节不足、空间受挤、衔接不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慢行交通的通行空间与环境不尽完善,自行车出行安全性差,城市绿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尚不成系统等问题。
市规划局用地规划科科长高欣说,建设绿色慢行系统必须解决上述问题,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品质。要不断完善步行道、自行车道及其停放设施、过街设施;在道路铺装、绿化照明、标识和引导、街道界面设置等方面既要清晰明了,又要突出地方特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将绿道、慢行道与公共交通相衔接、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整体空间形态。
高欣坦言,绿色慢行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还需分期实施、逐步推进。他建议,市上尽快确定实施主体部门,近期对1、2号城市慢行道和渭河南北两岸进行建设,在城市道路提升改造中考虑慢行道设施建设;注重河堤整治改造、节点疏通,例如,打通神农大桥、胜利大桥南北桥头河堤等。同时,可以在金陵河口、千河口及钛谷路增设慢行桥,改造创新路北口原横跨渭河的水管桥等,进一步提高渭河南北向通行效率。 “绿道慢行系统的建设意义重大,可以起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宝鸡旅游品牌、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等积极作用。”市规划局局长杨锦辉说,绿色慢行系统体现了“融合、民享、生态、低碳”的理念。该系统将打通我市各类特色旅游点位,吸引游客前来宝鸡观光旅游,沿途设立的旅游商店、农家乐、休憩驿站等配套设施,既可以提供就业岗位,也能够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各景点以绿色慢行道路相连,可以将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使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交融,打造生态、休闲、宜游、宜行的绿色慢行廊道,创造最佳人居环境,让“幸福宝鸡”更加靓丽。
声音
放慢脚步享受美好生活
张 帆
如果说贯穿城市与乡村的机动车道是“快行系统”,那么,我市规划的绿色慢行系统,就是以绿色为主基调,让人们放慢脚步、闲庭信步、亲近自然、返璞归真,尽情享受幸福美好的“慢生活”。
绿色慢行系统不是和追求速度、效率“唱反调”,其目的是让“快”的更快、“慢”的更加舒适和安全。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快行系统”拥堵严重,随之而来的人车争道、大气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日益凸显。加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快走、骑行等健康绿色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推崇。故而,打造一个环境优美、安全通畅的绿色慢行系统,可谓恰逢其时。
绿色慢行系统的建设,包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各类组成设施,主要有自行车道、步行道、多用途功能混合通道、停车设施、道路交叉口、标识系统、过街设施等等。可见,该系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协同推进。笔者建议,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使绿色慢行道与河流、桥梁、铁路、城市道路等实现合理衔接,让市民出行更安全、顺畅;要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增设公共自行车提取点、停放点,以及公共厕所、休憩驿站、直饮水点等便民设施,给群众绿色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广大市民也应从自身做起,多选择步行、骑自行车、坐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引领低碳、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相信绿色慢行系统将成为完善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生活魅力的生态廊道。人们在绿色慢行长廊中放慢脚步,沉寂在诗情画意的美景中,放下“眼前的苟且”,品味着“慢生活”带来的轻松惬意。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