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汧水河上粮船急
█ 本报记者 王星
悠悠汧水,蜿蜒而行,有了水,生命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希望。作为渭水上的一大支流,汧水像是一个勤奋不竭的精灵,滋养着四方水土,也像一个温润如玉的女子,打动着众多文人骚客的心灵。正如唐代花间派诗人韦庄笔下“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的诗句一般。
汧水柔媚但绝不缺乏坚毅,这里不仅一次次迎接游子行者还乡,也默默见证着历代漕运的更迭过往。她现在的名字叫千河,因流经千山脚下而得名。这里水草肥美,西周时,秦非子受周天子之令,在千河流入渭河的“汧渭之会”牧马。
古人在和水打交道的过程中,懂得了“利涉大川,乘木有功”的道理,从独木舟到大商船,交通工具的发展为漕运提供了保障。作为古代中国的交通动脉,漕运承担着运输粮食的重要功能,伴随漕运而来的经济、移民、商贸和税收,更深远地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关于大型漕运最早的文献记载,当属秦穆公时期的“泛舟之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历史上的“泛舟之役”讲的是当晋国遭到粮荒时,秦国向晋国运送粮食以解饥荒,以雍城附近今凤翔孙家南头的汧河码头为渡口,再进入渭河,经黄河、汾河直达山西新绛。远远望去,粮船首尾相连,一艘紧接一艘,将汧河挤得满满当当。
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宝鸡市考古队,在凤翔长青镇孙家南头村发现了一个大仓库,经考证它是西汉时期的大型漕运码头仓储建筑遗址。这个建筑群在千河东岸,离河只有300米,由三组南北相连的建筑构成,东西宽33米、南北长216米,总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在该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大型陶制容器,其中,已经碳化了的粮食装到了容器的一半,也就是说,当年这些陶罐里都是满的。这个遗址的发现,说明汧水在汉代起着重要的交通和军事作用。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