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嘉陵江畔抗金兵
█ 本报记者 于虹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一千多年前对嘉陵江的描述。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南麓的凤县,是沟通陕、甘、川、渝四省市的通道。
嘉陵江在战国时称为潜水,秦以后一度称为西汉水,因其上游流入故道川,因而又叫作道水,唐代以后称为嘉陵江。之所以叫嘉陵江,有四种说法:一是由于江水蜿蜒曲折,夹于高山丘陵之间,故有“夹崚江”之名,后衍变为嘉陵江;二是江水“源出秦岭大散关之阳的嘉峪谷”,故名为嘉陵江;三是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中写道“汉水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四是嘉陵江名字与炎帝有关,嘉为善、美好之意,陵为陵墓,江为水,嘉陵江源头之处,为炎帝尝百草活动范围,炎帝陵所在,故名“嘉陵江”,一直使用至今。
在嘉陵江源头,有大量的人文古迹,汉高祖刘邦入关时的煎茶坪,诸葛亮北上伐魏时的点将台,宋代大将吴玠、吴璘兄弟抗击金兵的和尚塬古战场等。
和尚塬位于宝鸡县城西南六十里,史料记载,“和尚塬最为要冲,自塬以南,则入川路散;失此塬,是无蜀也。”由此可见,和尚塬在当时重要的军事地位。
南宋时期,宋军将领吴玠、吴璘兄弟在此打败金军,是南宋时期保卫川陕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公元1131年,宋、金两军在富平交战后,宋军战败,吴玠、吴璘两兄弟奉命,集结几千散兵,退守保卫和尚塬。当年五月,金军兵分东西两路,企图夹攻和尚塬。和尚塬一带尽是山谷,道路狭隘,金军的骑兵失去原来的威力,只好步战。吴玠、吴璘依险据守,派兵轮番战斗,使两路金军始终无法会合,金兵初战终告失败。到了十月,金军再次出兵10万,架设浮桥,跨过渭水,在宝鸡扎营,准备与宋军决战后进军四川。吴玠、吴璘调整部署,注意侦察金军的动向,乘金军攻势稍缓,出兵从两旁袭击,激战三日,击败金军。被俘金军头目300余人、士兵800余人,缴获器甲数以万计。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