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王益区多举措让人民群众畅享文化盛宴
(通讯员 张笑)如果说,建材陶瓷、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成就了王益的繁华之貌,那么,群众一张张满意的笑脸则是这座城市的幸福之美。如今,放眼王益区,这种幸福之美处处绽放: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剧场中,文艺演出有声有色;农家书屋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近年来,王益区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目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供给水平,让人民群众畅享社会主义文化盛宴。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积极展开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目前已有24个达到市级标准,达标率45.3%,完成了年度任务。同时完成了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主体设施、市四中标准化足球场地一期、黄堡镇综合文体中心的建设,新建成了区科技馆并实现了对外免费开放。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丰富。积极跟进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财政2016年落实专项经费40万元,以公共文艺演出为抓手,完成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80场次,加大图书借阅、文艺演出、科普流动服务,2016年共开展基层文化服务426场次。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制度体系初步形成。结合实际,该区先后出台了《王益区重点文化项目扶持奖励办法》《王益区群众文化活动“双十”表彰奖励办法》《“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办法》《王益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王益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等6项机制,组建了图书馆、文化馆理事会,建立了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形成了社会单位文化场馆设施对外开放服务实施意见。
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结合区情,着眼统筹发展,着力实践创新,以盘活整合地区社会文体资源存量为抓手,在全市首先提出了“一心多点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理念,并在红旗社区试点运行。积极构筑“文化中心户”“乡村文化大院”两个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模式,发展文化中心户21个,乡村文化大院5家,初步建立了具有王益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通过开展各类文化培训、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加大奖励力度等方式,有效保障了全区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同时,积极推进村(社区)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工作人员和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工作,形成了以区两馆、镇办文化站专职人员及村(社区)文化工作人员为枢纽,文化志愿者为辅助,群众文化团队为基础的三级群众文化人才网络。目前,全区共有文化体育科普事业从业人员73人,各类文化志愿者620人,群众文艺团队43个、2061人。
强化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启动了区域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数字文化服务与智慧社区建设融合试点,利用智慧社区平台及服务网络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468场、社区广场数字电影放映70场,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600套。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