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陕西文学精神与陕西文学故事的情感诉讼——评《柳青文学思想与文学陕军创作论》
◎张文清
陕西文学、陕西文学故事、陕西文学精神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这是因为陕西作家不谋财米富,不求名利贵,只求得文学情怀的滋养闲舒与平和,求得文学精神的内里注我,而代代不绝的惯性写作,将文学当事业干。这一现象说高了是一种精神,说低了是一种情怀,使得陕西作家就这么一代代传承、续接径直地走下去。冯肖华教授的《柳青文学思想与文学陕军创作论》便很好地将陕军文学泰斗柳青的文学思想与后代作家的创作做了宏观的、理性的、多角度的梳理,从中勾画出了在前辈柳青文学思想烛照下的青年作家诸多文学创作新景观、新气象、新领域。
全书以文学前辈柳青文学思想为精神纲要,以后代诸多作家的个案创作为经线,以陕西地域资源独特性的挖掘为拓展,形成了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点和面的相互铺排,准确地勾勒出了陕西文学创作的代际文学地图,在陕西文学的整体质与量的盘点中,在促进文学陕军后续创作中,在提供陕西文学深厚文学资源咨询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学创作的实践指导价值。
上编柳青文学思想,以往研究者已有许多,且成果较多。而该著作者在详尽勾画出了柳青的“文学道路”“文学修养”“文学践行”“人格锻造”“人格气质”等诸种形态后,并以翔实的资料抽绎总结出了柳青“求异十六维的文化视野”“行为八模式文学实践”“两级组合的情感系脉”“气质三图式的个性特质”,以及“延安文化圈与人格的外部营造”“政治信仰与人格的内部建构”这样的“大写人”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实践。冯肖华教授作为较早进入柳青研究领域的学院派学者,不仅对陕西文坛创作有着十分谙熟的观察和体会,同时以其《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本体论》《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审美特征》《贾平凹作品生态学主题研究》《宝鸡文学六十年》等著作、论文研究、评论,圈点着他所热爱的陕西文学以及作家。那么,有了这些深厚的文学研究积淀的存在,就使得在柳青文学思想话题的开掘上有了更新的见解和令人信服的分析。就能把柳青文学思想的研究置于整个20世纪陕西文学创作的大框架中审视,从而提出了宝贵的“柳青经验”,即“文学与革命的结合是柳青经验之魂”“文学与生活的结合是柳青经验的根本”“典型化方法是自身创作的一个超越”。这些经验乍看似乎极为平淡,并不深奥高跷,但在文学现实主义回归的当下,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及时和可贵,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什么叫作家,怎样才能配做一个作家,作家怎样为人民写作。这些研究无疑提供了陕西当代作家创作的一种路径和范例,其价值显而易见。
如果说,上编柳青文学思想作为一种精神烛照,那么中编多彩多姿的后代作家的创作研究便是陕西文学精神的实践映现。作者以多彩之笔勾画了多姿文学图画。如“路遥文学现象”“贾平凹文学意义”“陈忠实文学视野”以及青年诗人白麟诗作的“社会关怀”、诗人白立诗歌的“哲理品质”、李涛诗文的“仁爱与亲和”、何小龙诗歌的“时代彰显”“生命伦理”、陈若星报告文学的“大爱情怀”。作者对诗作的入理入情的分析均中肯到位。同时,对一些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也给予了精彩的论说。杜文娟“青藏劲风”小说风格的界定,秦客小说“穿越荒诞叙事策略”的肯定,文学陕军90后王闷闷长篇新作《咸的人》的细致剖析等等。与此同时,作者对小说《迷局》在励志与情爱故事构架上的价值取向的错位予以中肯的批评。这些热切的评论文字都是作者关爱陕西文学,期盼陕西文学长进的学理性的文字。
至于下编陕西地域文化现象的分析,作者从整体地域文化观视角出发,提出“关陇神话传说与华夏文明渊源”问题的思考,“关天经济区文化资源的价值认知”这些关乎陕西乃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图的文化思考都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柳青文学思想与文学陕军创作论》,作为陕西文学研究的宝贵学术资源,必将在陕西文学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193.97万人次!西安地铁客流2天内2次破记录
西安市积极开展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主题宣传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