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勉县土地股份合作社刨出扶贫“金疙瘩”
本报记者 阮涛 杜锋 杨峰 通讯员 杨永康 梁袁华
编者按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既要下足“绣花功”做细活,还要创新模式出新招。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部分贫困户还依赖土地为生。盘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打破小农生产的局限,充分享受到产业增值的收益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口。勉县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整合碎片化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一份土地四份收益”,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渠道,探索土地生产经营体制改革提供了积极有效、可资借鉴的路径和经验。
初夏时节,在勉县定军山镇吴家湾村猕猴桃基地,齐膝的猕猴桃苗正茁壮成长。
58岁的贫困户刘兰娃正在猕猴桃基地里锄草。“一年租金800多元,领了2个月的工钱1300多元,等猕猴桃挂果了还有分红……”刘兰娃扳着指头算起了账,种了一辈子地真没想到2亩多山坡地突然“身价”暴涨。
“以前种玉米,2亩多地一年顶多收入700元,刨去种子、化肥、劳力成本,不亏本都很不错了。”刘兰娃说。去年,吴家湾村率先在全市试点土地股份合作社,她以2.26亩土地入股并参与分红。平日在园内打工,粮食直补等政策收入还归她。“现在一份地挣四份钱,‘穷帽子’不愁摘不掉!”
吴家湾村位于浅山丘陵地区,人均耕地面积1.3亩。分散种植,每亩年收入1000元左右。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成了“鸡肋”,一些农户把地转给别人或者干脆撂荒。而吴家湾村现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177人,大部分还依赖土地为生。
“原有的土地经营模式不转变,单家独户承包经营的土地成了‘僵死的资产’,土地效益、疙瘩﹄杨永康梁袁华村民收益和种养大户发展规模就互相‘卡死’了。”吴家湾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陈纪全说。
去年8月份,吴家湾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采取土地和资金两种形式入股,土地入股每一亩为一股,资金入股每一股420元。为了帮助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合作社为符合条件的20户贫困户每户配股2股。目前,全村102户村民入股土地203亩、其中贫困户28户,通过土地托管的形式流转土地380亩,合作社经营土地达583亩。
刘兰娃将土地入股,一开始还犯嘀咕:土地还能刨出“金疙瘩”?“看到合作社成立了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很规范,又栽上猕猴桃,我就放心了。”刘兰娃说。
去年,村上3名“能人”每户出资10万元入股,从周至县引进种植了200亩猕猴桃。“盛果期每亩可产6000斤左右,按照每斤6元的价格,每亩收益3.6万元左右。”陈纪全说。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吴家湾村创新思维,通过利益良性捆绑,带来了多赢局面,实现了一份土地四份收入:一是土地收入,土地入股股民每股350至400元;二是务工收入,去年共投入资金39万元,其中12万元为入股农户务工所得;三是分红收入,两年后猕猴桃见效后,每年拿出20%至80%的利润用于股民分红,且分红比例逐年递增;四是政策性补贴收入,入股、托管土地每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58元/亩全部归以土地入股的农户。
“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壮大了集体经济。”陈纪全说,他相信土地股份合作社很有“钱”景。
而对于勉县勉阳街道办事处天荡山社区(原黄家沟村)来说,11年前就开始分享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红利。
黄家沟村原是有名的贫困村。“吃饭靠老天,花钱靠贷款,住着茅草屋,出行绕山转”是该村的真实写照。2006年,黄家沟村采用“农民自愿土地入股、公司统一经营”的模式,将1800多亩土地统一由村上注册成立的旅游公司经营,公司根据土地质量和利用现状折价41万股,人均分股到户参与分红。
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迸发了强大的活力。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优势,黄家沟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全村兴办农家乐46户,年收入800余万元。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600元,获得了“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等4个“国”字头金字招牌。近3年,村民累计获得土地股份分红109.2万元。全村仅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
“土地股份合作社破解了农村土地经营分散、细碎化问题,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促进农村共享发展的有益尝试。”勉县副县长田晓敏说。下一步,勉县将加快土地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适度扩大规模,逐步把土地专业合作社建成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土地银行”。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