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让每个贫困户都有脱贫产业——陇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韩强娃弓旭东
这几天,陇县八渡镇高楼村村民王宏生在地里忙着作务烤烟。以前,他家是有名的贫困户,去年在县、镇扶持下,种植烤烟让他脱了贫。今年,不用动员,他就积极种上了烤烟,如果不出意外,等今年的这料收成下来,他家就小富起来了。
据了解,在陇县像王宏生这样依靠发展产业而使生活发生改变的贫困户有8000多户。“让每个贫困户,都有脱贫的产业;让每个贫困村,都有致富的项目。”陇县在脱贫攻坚战中,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和贫困人口分布及实际,精心编制产业地图,量身打造脱贫项目“菜单”,使扶贫“脉”把得准、“药”开得好,收效明显。目前,这个县已形成奶山羊、核桃、烤烟、旅游等数十个扶贫项目,仅此可实现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500多元。
土里生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
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特殊困难地区县,全县有158个行政村,贫困村就达103个,共有贫困人口1.37万户4.86万人。
面对如此县情,靠工业大规模推动、发展科技带动、三产拉动等根本不行,出路还在传统的农业上,在种植养殖业的提质增效上。县委、县政府经多方调研、清晰谋划后,根据县上的传统项目、特色产业,编制出全县脱贫项目。而对选择发展的项目,不搞一刀切,不搞硬指令,而是政府提供项目“菜谱”,各村、各贫困户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宜啥选啥,对啥有兴趣发展啥,从而实现产业精准到户、扶贫更加精准的目标。同时,县里整合涉农资金3.6亿元,财
政担保撬动金融贷款3亿元,支持贫困户、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烤烟、中药材、食用菌、鸡、中蜂等特色种植养殖业。
有了产业,贫困户脱贫就有了希望。闻桂琴家住温水镇郭家槽村,家里有四口人,由于没有手艺和产业,仅靠种地维持生活,家庭十分贫困。去年,村上鼓励闻桂琴搞肉鸡养殖。由于有政府补贴的5000元扶持资金,她就买了1000只鸡饲养,没想到当年卖出后挣了1.3万元,一下子就脱了贫。所以,今年她早早就预订了鸡苗。
山里长银借助旅游拓宽富民之路
关山草原地处天成镇境内,草原上有店子村、老虎沟、八龙潭、银科4个行政村,人口近2000人。海拔高、居住分散、信息闭塞,制约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4个村全是贫困村。其中,店子村地处核心景区,还能搞些马匹出租经营,其余离景区较远的村组,发展无项目,致富没门路。去年,县上结合景区提升改造,实施了旅游脱贫项目,使这里的群众不再“守着宝山要饭吃”。景区改造后,对马匹的需求由原先300多匹增加到600多匹,经营范围也由店子村扩大到银科等村,(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每匹马每年平均赚8000多元,一个经营者有两匹马,仅出租马匹,一年就能给家里带来1.5万元左右的收入。同时,景区内的保安、保洁等人员基本上用的是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工资每月约1500元,工作10个月,一年有1.5万元的收入。与此同时,县上还以扶贫资金入股的形式,给关山草原景区所在地及周边6个村的村民分红。
借助旅游拓宽富民项目,同样也给新集川镇新集川村的贫困群众带来了希望。新集川村位于陇县县城西北的大山之中,距县城22.5公里,是旅游胜地龙门洞所在地。去年县、镇两级扶持发展了几户农家乐,在方便游客吃饭的同时,也方便了当地群众销售野菜、土鸡蛋、蜂蜜等土特产。今年,县上又在该村修建了一个停车场,当地村民除在这里打工外,还能年年分红,让这里的贫困群众找到了一个有长久收入的项目。
服务跟进像优待大项目一样跟进扶贫产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县目前已成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206个,发展家庭农场75户、专业种植养殖大户470余户,实现了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村全覆盖。
项目是脱贫的关键。因此,全县像优待招商引资大项目一样服务跟进扶贫产业。县上组建了7支专家团队,组织烟草、农林、畜牧、科技等方面100多名专家下村入户,开展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服务。同时还围绕相关扶贫产业和项目,开办了10大类农业保险,总保额6.4亿元,2016年赔付了1572万元。“项目有资金扶持,技术上有专家培训指导,遇到损失有保险保障,党和政府真是为我们脱贫费了心!”东风镇东风村一户贫困户感慨地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