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际博物馆日” 8枚秦封泥明晰秦时“大西安”版图
秦时“大西安”的范围有多大?5月16日,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举行“大秦渭南-渭南秦封泥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秦封泥第二批研究成果。“下邽丞印”等 8枚秦封泥,明晰了秦时“大西安”还包括渭南地区等地。
文书信件在拆封处印章拓印封泥,是秦代为保护文书安全保密性的举措。如今存留下的秦封泥却成了照亮秦代历史的一展明灯。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100多枚秦封泥,此次公布的研究成果是其中有关渭南辖区的八枚封泥,分别是“下邽丞印”(渭南)、“重泉丞印”(蒲城)、“临晋丞印”(大荔)、“怀德丞印”(大荔)、“宁秦丞印”(华阴)、“蘋阳丞印”(富平)、“白水之苑”(白水)、“白水苑丞”(白水),它们揭示了秦朝时“大西安”的版图。
郡县治,天下安。我国县建制始于春秋时期,因秦代推进郡县制而得到巩固和发展。2000多年来,县一直是我国国家结构的基本单元,稳定存在至今。“这八枚封泥,佐证了渭南地区县治历史的发展和脉络。”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庞任隆告诉记者,秦时渭南诸县是秦都咸阳内史郡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照秦时的关中诸郡图发现,当时的内史郡与现在“大西安”概念在地理上多有重叠。
“其实,内史郡就相当于现在的‘大西安’,它不仅是指现在的西安区域,还包括咸阳地区、商洛地区和渭南地区。而这次公布的8枚封泥,在内史郡的地图上都能找到对应的秦时地名。如此看来‘大西安’也找到了自己的源头。”
有意思的是,这八枚秦封泥显示的地名中,一直没变的县名是“白水”。“白水”这个地名在当地传承延续了4000多年。“仓颉造字”的故事在白水流传至今,如今县城西北的史官村有仓颉墓、仓颉庙。因此,学界有人认为白水是仓颉造字的发源地,因为“源泉”的“泉”字分开来就是白水。所以,“白水”地名一直未变或许与此有关。
记者获悉,为更好地研究秦封泥的价值,“大秦渭南-渭南秦封泥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8月举行。新闻发布会当天,还成立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书法教育发展委员会”。
图为8枚秦封泥,进一步明晰了秦时的“大西安”轮廓。
新型唐三彩亮相群艺馆
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唐三彩暨周至路氏剪纸主题展,5月16日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举行。来自唐三彩烧制技艺传习所的1000多件作品和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收藏的近百件路晓春点彩染色剪纸作品精彩亮相,将面向广大市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免费展出。
本次展出,是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首次在城区内集中展示唐三彩烧制技艺暨周至路氏剪纸作品。唐三彩烧制技艺传习所精选的1000多件作品,以独特的文化元素,深深引发了人们对唐代历史文化的关注;周至路氏剪纸作品则融合了中国戏剧文化的相关元素,寓意丰富,造型独特,剪纸人物神态生动,以点彩染色的剪纸技法独具一格。现场还有唐三彩烧制技艺及周至路氏剪纸技艺互动体验区,参观者可以向传承人现场学习动手操作,切身了解唐三彩烧制技艺和周至剪纸技艺。
主题展期间,还会通过多媒体视频轮回播放唐三彩烧制技艺的制作流程,将传统技艺直观生动地呈现于广大观众面前。在展览现场,参观者纷纷拍照,赞叹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