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防空最早始于抗战时期
本报记者韩晓磊
宝鸡地处关中西部,是中原连接西北、西南的重要节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军事地位。自秦汉以来,在这片沃土上发生过上百次有影响的战争和战役,尽管历史的长河奔流向前,但在这座城市仍保留着许多战争的遗迹以供后人参观、思索。在许多人看来,人民防空应是现代名词,殊不知,有史料佐证,到现在,宝鸡开展防空工作已有80年。今年已75岁的李维藩是一位“老人防”,从事人防通信指挥近40年,也是《宝鸡市人民防空志》的主编,他告诉记者,宝鸡开展防空工作相较于国内许多城市来说历史不短,其中不少做法对于之后开展人防建设、教育宣传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维藩告诉记者,为编纂《宝鸡市人民防空志》,他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性资料,同时还通过走访近百位亲历相关空袭事件当事人或其后人,通过口述、回忆等搜集到了不少鲜活的历史史料,通过这些最终确定,宝鸡自1937年就开始了
防空工作,到如今已有80年。1937年9月,面对日军飞机对我国沿海及一些内陆城市狂轰滥炸,当时宝鸡地区各县也成立了防空协会支会,训练防空人员,修建防空工事,进行各项防空准备。“这是宝鸡最早开展防空工作的具体体现。”李维藩说。到1938年,宝鸡专署成立防空指挥部,各县成立防护团和防空监视哨,全面开展防空工作。
采访中,李维藩还介绍,那时之所以开展防空是有惨痛的经历的。史料证实,从1938年4月至1944年4月,日军先后26次出动243架次飞机轰炸宝鸡,投弹1178枚,炸死群众525人,炸伤449人,炸毁房屋1134间。侵略者的野蛮暴行,给宝鸡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特别是,1939年1月19日11时40分,东关市场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突然警报响起,日军11架飞机飞临集市上空,当时许多人还出于好奇驻足观望,甚至停下脚步相互议论。顷刻间,日军飞机向人群疯狂扫射并投弹,一瞬间,火光冲天、爆炸声此起彼伏、房倒屋塌、血流成河,人们这
才惊慌失措四处躲藏。轰炸持续了约1个小时,日机才飞走,警报解除,但东关市场已成了硝烟弥漫的瓦砾场,残垣断壁中躺满了死难者,场面极其惨烈,这也是宝鸡有史以来经历的首次最严重的空袭。之后,由于宝鸡在抗战期间交通地位的不断提升,日军对宝鸡的空袭频次、力度不断加大,妄想将这座城市毁灭,但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日军的轰炸给宝鸡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却激发了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斗志。广大群众和
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控诉日寇罪行,唤起民众抗日救国热情,市民们更是纷纷捐钱捐物支援前方抗日将士,许多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加抗日义勇军,积极投身抗日前线杀敌保国。
在那一时期,宝鸡军民在防御反击的同时进行了防空工事的修建,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1938年2月至1945年8月,先后在凤翔、岐山、扶风、眉县、武功(时归宝鸡管辖)等10个县设立了25个防空监视哨和36个兼任及辅助哨,每天监视敌机活动情况。遇敌机来袭,防护团则采用警笛、汽笛、钟、锣等方法向群众告知,以便及时疏散防护。当时的宝鸡专署防空指挥部和宝鸡县防空协会,还在一些区域部署防空火力对日
机进行射击,以震慑敌机的嚣张气焰。同时,还培训防空干部和骨干、进行防空宣传和教育、募捐、征集防空经费、修建防空工事和组织民众疏散隐蔽。李维藩说,这些都成为宝鸡历史上开展防空工作的雏形。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至1943年,宝鸡县城200多家商号、作坊、银行和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县城内外修建了大量防空洞、壕、窑等。当时的宝鸡县政府和防空协会则以摊派和募捐方式筹资,组织在中山路修建了长1460米,宽1米左右,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的防空工事,在二马路(现为曙光路)修建288平方米的防空工事。申新纺织厂也在长乐塬下修建了约4000平方米的地下车间和230多平方米的人员掩蔽工事,这些都成为宝
鸡最早的防空工程。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