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记“陕西省劳动模范”侯在德
现任紫阳县毛坝镇竹山村党支部书记侯在德,曾带领村民从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长达21公里、盘旋于1800米高山的出山通道,创造了闻名全国的竹山精神;这个1970年出生,1994年6月入党的中年汉子被人们称为当代愚公,他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群众谱写下一曲荡气回肠的脱贫致富之歌。
竹山村位于紫阳县汉江上游南岸海拔1800米的山上,最远的村民小组距集镇40公里。这里当年不通公路、不通电话,70%的农户用不上电,村民出山赶集就得肩挑背扛,20世纪末还过着极端贫穷落后的生活。
修路,成了侯在德2003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一直揪心的一件事。资金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几年里,侯支书往镇里、县上跑了十几次,一共争取到170万元,但80万元的资金缺口成了挡在他前面的又一座大山。
侯在德挨家挨户做工作,同时想办法从外面借钱,他甚至把自己家的猪都卖了。2006年11月,800多位村民手持铁锤和钢钎向大山宣战。7个月后,一条天路在悬崖峭壁上被凿出,打通了竹山村与外界的联系。
路通了,贫瘠仍在。望着大山,看到竹山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侯在德在心里说:要想办法让竹山村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他们活的有模有样。
茶叶种植在竹山村历史悠久,但多属于小作坊生产。侯在德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外出学习种茶技术,回来后举债10万元购置了名优茶加工机械,建起了金竹山名优茶加工厂。他带着村干部白天黑夜地在村民家里软磨硬泡,并承诺:你们的地交给我们,发财是你们的,赔本算我们的。最终,一些村民答应腾出好地发展茶园20亩、发展密植茶园3亩,侯在德还自己掏钱给两户贫困户购买茶种20公斤,并亲自帮他们种上。
村民们看到村干部用好田好地种茶叶,又帮贫困户种茶,也都跟着种。从此,竹山村的茶叶产业有了雏形。几年来,他组织村民新发展丰产密植茶园2100亩,到2012年底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500亩,户均7亩以上,年产茶35吨,实现人均茶叶收入1800元。
侯在德积极争取项目、扶持资金搞建设。后来,竹山村又架设高压电12杆公里,低压电24杆公里。修建沼气池210口,架设水管13公里,清泉流到灶台前。建移动基站一座,实施移民搬迁180户,板石特色民居沿公路两边一字排开,全村新建丰产密植茶园1500亩,发展魔芋1500亩,发展厚朴园5000亩,兴办养猪厂2家,建酿酒作坊1个。截至2016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从10年前的780元增加到75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7年侯在德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劳动模范。2007年5月被评为陕西省致富带头人;2008年1月被评为陕西省感动交通十大人物奖;2008年8月被陕西省委评为郭孝义式的农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2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路书记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省十大杰出青年; 2012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省党代表;2012年被评为省劳模并当选为陕西省十二届党代表。
一名普通的党员,最基层的一名村干部,侯在德坚信:只要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全村人民用自已的勤劳和智慧,一定能把竹山发展成为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稿件由市总工会提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