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017-10-10 10:29  渭南日报  字号:T|T

——我市着力破解生猪定点屠宰监管难题述略

本报记者陈治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我市以陕西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着眼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强化管理,通过实施“抓清理、抓规范、抓提升”三步走战略,强力推进屠宰企业清理和标准化建设,提升行业整体管理水平。清理整顿后,全市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由最多时的上百家,减少至现在的15家,肉品合格率由2014年的92%提高到2016年的100%,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我市做法得到了部、省充分肯定,外地和省内各市先后到我市考察学习,生猪屠宰监管“渭南经验”在业内受到推崇。抓清理:优化布局减厂关点

以前,渭南和其他地方一样,生猪屠宰行业“小、散、乱、差”问题突出,与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相离甚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市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准入、适度集中、强化监管”的原则,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生猪屠宰管理工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清理整顿。

2012年7月,经过市级层面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资格审核清理自查,一批不符合设置规划,经整改仍不达标的企业被取缔。到当年底,全市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清理减少至55家。

2013年6月,省上下发了《关于全省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结果的通知》,我市共15家定点屠宰企业通过了审核。到当年底,被取消资格的其余41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全部关停。至此,我市生猪定点屠宰企业从最多时的上百家到最后的15家。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始终把握政府在清理关停中的主导权。关停开展启动后,市政府成立专门调查组,经过排查摸底、广泛调研,摸清了家底,制定了关闭实施方案。召开全市生猪屠宰企业清理关闭会议,下发有关通知,明确了时限要求。各县(市、区)在市上的统一组织下,分批次开展统一清理关闭行动。由于前期工作扎实,相关企业从大局出发,对清理关闭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保障了整体工作平稳有序、快速推进。

始终牵住主管部门这个“牛鼻子”。市政府责成畜牧主管部门深入15家最终通过审核的屠宰企业,召集企业法人会议,要求企业既要保证肉品质量,又要保障辖区供给,不能因关停影响市场供应。同时,制定出台《渭南市屠宰企业不良行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起产品可溯源、质量可控制、去向可查明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始终坚持把“人”的有关问题解决好。按照“积极稳妥、维护稳定”的原则,市上统筹安排,对原食品公司所属生猪屠宰企业职工进行安置,解决人员就业和养老问题,使16家食品系统职工经办企业自动放弃经营。对于具备养殖条件的关闭企业,各县(市、区)在畜牧发展项目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关闭企业再次创业。

始终抓住“压力”和“动力”这两个关键。在关停过程中,由市政府督查室、法制办、畜牧局组成明察暗访组,直奔企业检查,拍照摄像,收集资料。市政府对关停工作不力的县(市、区)进行通报批评,约谈相关县(市、区)长,追究人员责任。给“压力”还要给“动力”。为鼓励各县(市、区)开展关停工作的积极性,市政府下发《关于下达关闭未取得定点屠宰资格屠宰企业奖励资金计划的通知》,对按规定完成清理关闭工作的市政府列资奖励,每关闭一个A类屠宰企业奖励10万元,关闭一个B类企业奖励5万元。

始终高悬打击肉品违法行为这把“利剑”。在重大节假日,由畜牧、食药、公安部门联合开展以整治肉品市场为主的“亮剑”行动、开展以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为主的“惊雷”行动。严格市场准入、“两章两证”齐全,打击“白条肉”经营。通过不间断的打击和整顿,净化了市场,规范了管理,提高了肉品质量,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抓规范:科学化管理标准化建设

开展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标准化创建活动是提高企业科学化管理、规范化运营的基础性工程。2014年,我市制定出台《生猪屠宰企业标准化创建方案》,抓住屠宰企业主体责任和驻场人员监管责任落实两个“关键”,围绕生猪入场、生猪准宰、同步检疫、产品准出“四条主线”,要求屠宰企业从8个方面进行整改提高。

——基本资质完善。屠宰企业必须依法取得生猪定点屠宰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排污许可证。

——环境卫生整洁。厂区墙面统一以蓝白为基调,路面硬化、环境绿化。

——设备配置到位。完善屠宰设备和检疫检验仪器,增加与屠宰数量相适应的头、蹄、内脏存放设备,实行一猪一筐,集中收采,增添冷藏配送车辆,建立独立参观通道。

——操作人员达标。配备与屠宰规模适应、经省级培训考核合格、依法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屠宰技术工人和肉品品质检验人员,上岗时统一着装,品质检验人员工作服为黄色、屠宰工为蓝色。

——检疫检验规范。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符合《生猪屠宰操作规程》《生猪屠宰肉品品质检验操作规程》,签订“代宰”协议,执行“瘦肉精”、药残快速检测。

——记录台账完善。在驻场检疫员的监督和指导下,及时、准确填写《生猪入场检查及静养记录表》等13种记录,按期分类归档保存,以备检查。

——严把四个关口。在入场、屠宰、下线、出场四个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四不准”制度。入场“四不准”,即:无检疫证明不准入场、无牲畜耳标不准入场、病猪不准入场、死猪不准入场;屠宰“四不准”,即:没有申报检疫不准宰、没有进行“瘦肉精”和“药残”抽检不准宰、静养时间不足的不准宰、喷淋清洗不干净的不准宰;下线“四不准”,即:头蹄内脏不对应入筐(篮)实施同步检疫检验的不准下线、不摘除“三腺”不准下线、不修割和冲洗的不准下线、不盖章标记的不准下线;出场“四不准”,即:检疫检验不合格的不准出场、“瘦肉精”“药残”检测不合格的不准出场、“三腺”、修割品不准出场、产品去向不明的不准出场。

——管理制度统一。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制定了生猪屠宰十项管理制度,使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据统计,企业在标准化建设上共计投入资金750万元。大批先进设备安装到位,从业人员素质过硬,场区环境漂亮整洁,流程规范、台账完整、制度上墙。抓提升:规范化建设永远在路上

规范化建设没有终点、不画句号,规范化建设我们永远在路上。

创新载体,打造规范化建设的“升级版”。在标准化创建的基础上,2016年我市组织开展了屠宰企业“比规范、晒档案”活动;2017年开展了以“严格‘四关四不准’”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大比武活动。15家企业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设定工作目标,制定活动计划,不断完善制度和记录档案。监管部门制定了“一企一策”方案,全面审视企业屠宰流程,查找薄弱环节、梳理安全隐患。以屠宰企业为运动员,监管部门为教练员,省内专家为裁判员开展评比活动,初步形成了适合大中型企业的“两检融合、企业为主”质量控制模式和适合小型企业的“两检协同、各负其责”质量控制模式。

(下转第四版)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安康公安机关圆满完成国庆中秋长假安保任务

    2017-10-09 18:43阅读

    镇坪饭店老板捡拾十三万巨款归还失主

    2017-10-08 16:31阅读

    西安各大客运站客流有所回落 热门线路仍火爆

    2017-10-04 10:10阅读

    洪灾后孕妇临盆“生命接力”悄然进行

    2017-09-30 16:27阅读

    批量“破壳” 期待飞跃 特色小镇:点亮大西安经济发展未来

    2017-09-29 08:50阅读

    汉滨交警扎实做好雨天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2017-09-27 16:53阅读

    平利县连降大雨 道路受损36处

    2017-09-26 10:22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