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高原绽放笑颜 ——青海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2020-07-17 02:12  西北信息报  字号:T|T

一大早,藏族老汉代存忠拎上铁锹,跨上电动车看林子去了。

代存忠家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安康村。近年,他当上了护林员,搞起了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仅公益护林岗,就给他带来每月2800元的收入。

脱贫攻坚,带给贫困群众全新生活,带来青海高原空前巨变。

“搬”向幸福生活

在海西州格尔木市南郊,一排排红顶白墙民居映入眼帘,宽阔整洁的村道人来车往。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长江源村。

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牧民群众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从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畔,搬迁至420公里外的格尔木南郊移民定居点。

当地政府开展职业培训,鼓励村民进城务工,加上草原奖补等政策,现在长江源村家家都有稳定可观的收入。

“过去一年四季都住帐篷,条件艰苦,养牛羊每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40岁的村民闹布桑周说,搬到长江源村后,各项收入加起来,家里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自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以来,海西州共建设34个定居小区,惠及2.6万人。

村村通上硬化路,电力保障全覆盖,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保障……脱贫攻坚让高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行路难、用水难、上学难等,多年来是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5社、6社村民的心病。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后,班彦新村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房屋错落有致,塑胶篮球场、休闲广场、栈道花园一应俱全。

走进土族老人吕有荣家中,180多平方米的院子敞亮舒心。“以前取暖做饭,都得烧柴、烧煤、烧粪,冒烟呛人,而今用上了天然气和抽油烟机。”吕有荣说,现在赚钱门路多了,不愁过不上好日子。

分享“绿色”红利

发展绿色产业,让青海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

“过去各家放各家的牛,辛苦忙碌不说,一年下来没多少收入。”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牧民吉合多说,自从有了合作社,收入每年增长,去年一家5口人分红7万多元,是入社前的好几倍。

拉格日村是一个纯牧业村,过去因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造成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严重。近年来,这个村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推广良种繁育和科学高效养殖,实现向“减畜反增收”的现代生态畜牧业转变。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生态环境改善,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好条件。青海目前已实施乡村旅游项目200余个,带动5万多贫困户脱贫增收。

海西州光热资源富集,光伏电站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我去年到光伏园区当安装工,半年赚了6万多元。”54岁的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柏树山新村居民蓟玉林说,家里换上了液晶大彩电,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携手“舞”向明天

入夜,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文化广场上,穿着藏族、回族等民族服饰的群众围在一起,跳起藏族特色锅庄舞。

“跳锅庄舞等文化活动,丰富了脱贫致富后的各族群众精神生活,促进了民族团结。”海北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吉龙说。

不久前,一场特殊的诗歌分享会在海西州高级中学举行。

“彩旗,在高原迎风飘舞;青春,迈着昂扬步伐向我走来……”师生们逐一上场,朗诵校园“诗人”纳木措的诗作。

6岁时的一场意外,使纳木措脑部运动神经受损,手脚无法正常活动。凭借不懈努力,依靠手指关节,纳木措能在电脑上飞快敲出一首首优美的诗歌,成为学校明星人物。

纳木措就读的海西州高级中学,是浙江省对口支援海西州的最大单体民生工程,2016年投入使用。

“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才能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来自浙江温州的援青校长高琼林说,学校里,6名援青教师与本地教师相互配合,创新教育模式,争取让不同民族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明天。温竞华张子琪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查税宝:奋力抢占无人新赛道 全力打造城市新名片

    2020-07-16 10:45阅读

    西安港国际集拼中心 首单出口业务发运

    2020-07-15 16:05阅读

    高新区和航天基地6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两区通办”

    2020-07-14 12:37阅读

    西咸新区依法治区委员会办公室召开新区法治政府建设专题会议

    2020-07-10 22:07阅读

    秦汉新城召开十四运马术、小轮车场馆建设再动员大会

    2020-07-09 12:12阅读

    岳华峰与绿地集团西北区域管理总部总经理李蓟和中车城市交通有限公司董事长顾一峰座谈

    2020-07-08 06:00阅读

    新城区2020年高考重要事项再提醒

    2020-07-06 10:1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