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工业下企业如何“蝶变”?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先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互促进发展。在“新基建”领域中,“工业加互联网”在改变传统企业,数字化工业下企业如何“蝶变”?能否赋能陕西制造业智能转型的全新未来?
“下半场”——工业互联网序幕拉开
何为工业互联网?
炎炎烈日下,农民在田间辛苦劳作,施肥、浇水、查看作物长势,这是人们印象中传统的耕种方式。如今,更为精细、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已带来颠覆性改变。农田中布置的高倍率监控摄像头,能定时自动巡航拍摄形成高清影像;传感器全面监测温湿度、日照强度、风速风向、土壤状况和病虫害等数据;不同地块要浇多少水、不同作物要施多少肥,都能精准计算,既节省了资源又避免环境污染,这样的场景,得益于工业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新型基础设施概念的火热,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受到更多重视。在加速工业技术改革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打破行业壁垒、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工业互联网的优势已日益凸显。
201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发布《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与机器的界限》白皮书,首次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此后,工业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指出,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将推动形成全新的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真正的工业互联网,我认为是一个社会化的产业集群。”陕西省工业云中心管理运营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孙为平说。据介绍,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互联网蓬勃发展,众多企业弄潮互联网,消费品是互联网“上半场”的主场。随着互联网发展深化和科技创新,互联网“下半场”——工业互联网序幕拉开。
“消费互联网,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业互联网,能够让物与人、物与物展开对话,实现人、机、物互联,特别是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由于物的数量庞大,工业互联网将成为一张有别于消费互联网,以万物互联为核心的巨大的网络,‘个性化’凸显”,孙为平说。
比如在一个工厂里,从单个机器到生产线、车间再到全厂,工业互联网帮助生产数据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提升全流程生产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在一个产业链中,工业互联网可以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垂直电商等新模式,降低新产品开发制造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可以说,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运用给传统企业带来了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工业互联网将不断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孙为平说。
建设广覆盖、高可靠的体系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被寄予厚望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指出,2018年、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分别为1.42万亿元、2.13万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1.5%、2.2%。预计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将达3.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9%,可带动约25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核算包括核心产业及融合带动影响,随着工业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拓展,2019年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占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比重已达74.8%,工业互联网将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作为“新基建”的核心要素,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在陕西省工业云中心管理运营有限公司“云主数据+工业品编码、招标大数据平台等已建立起来,工业互联网发展以初露,发展前景被寄予厚望。
“云主数据+工业品编码,治理数据的第一步!”孙为平说。
何为工业品编码?孙为平解释道: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硬件需要接入互联网,如设备、产品、零件等等,为了对其作出准确的区分,需要给每个工业品都进行编码,就像给人确定的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等。
那么,这个和今天说的编码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孙为平给我们举个例子。
小张是广东人,小王是上海人,他们俩用方言对话就会很麻烦,因为互相都听不懂对方说的语言,于是他们俩改用国内通用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沟通就不再困难;国际交流也是如此,跨国公司之间合作,多语种的情况随处可见,但是使用国际通用语言就能解决双方沟通上的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解决六国之间度量衡不同造成的每次换算问题,推进统一度量衡,大幅度简化了六国之间的交流、交易问题,成为千古佳话。
为每个工业品编制基于个性化特征的编码,免费提供给企业查询、使用,实现企业内部多系统共享协同、信息孤岛整合,实现同一标准下的企业间编码共享、业务协同(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企业内、企业间集约化的编码管理,避免各企业重复建设运维该类系统、系统集成时因编码标准不一致造成的浪费。目前编码库中已有200万条工业品编码,可以直接使用。
产业迎来新机遇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陕西省参与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的企业2477户,参与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企业达到176户,通过贯标获证的企业89户。陕西省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2.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4.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47.7%,实现网络化协同的企业比例为27%,智能制造就绪率4.7%,工业云平台应用率31.8%。陕西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综合型服务平台)已经建设运营,西安、宝鸡两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先行落地实施,省内众多企业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记者从陕西省工信厅获悉,下一步,陕西省工信厅将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主线,推动陕西省工业互联网发展并向更高层次迈进,明确新形势下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加强宏观引导和具体指导。
通过加强人才培育,推动产学研用形成合力。积极引进国内外工业互联网专家、团队来陕开展培训、技术交流和联合研究,努力形成具有政策研究能力和决策咨询能力的高端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陕西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作用,培育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
鼓励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上平台用平台”。推动全省大中型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云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运营优化软件以及工业知识等,逐步实现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数据汇聚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创新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商业模式。鼓励市县区中小微企业使用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平台间加强合作,围绕新基建、新支柱产业以及传统优势行业,积极发展企业行业级平台,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推进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发展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落实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的网络安全主体责任,指导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构建覆盖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和数据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用好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提升整体安全保障服务能力。西北信息报记者周生来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