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唐长安天坛遗址

2011-02-28 09:33  兵马俑在线  字号:T|T

一九九九年初,被专家们称为天下第一坛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天坛”遗址,唐代圜丘遗址在雁塔区内被发掘出土。

“圜丘”又称“圆丘”,也叫天坛,是封建时代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圜丘是清乾隆年间在明末清初圜丘的基础上改建的。据文献记载,唐圜丘初建于隋,唐代沿用了300年,比北京天坛早一千多年,是全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为唐代文献中祭天礼仪的记载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天坛据文献记载,唐圜丘初建于隋,唐代沿用了近300年,比北京天坛早一千多年,是全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旧唐书》记载说“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景帝配,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明德门是唐长安廓城南墙正门,其遗址曾发掘过,圜丘遗址在明德门遗址东950米处,约合唐代的二里,与文献记载相符。

唐圜丘遗址发掘面积4800平方米。圜丘遗址高出现代地面8米,发掘显示,圜丘为4层圆坛,第一层(最底层)圆坛面径约54米,第二层面径约40米,第三层面径约29米,第4层(顶层)面径约20米,各层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圆坛都设有12个上台的阶梯通道,称为陛。12陛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可能是反映天上十二个方位,唐代文献是以十二辰称呼陛的,即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称北、南、东、西陛,发掘表明,午陛(南陛)比其它十一陛要宽,应为皇帝登坛的阶道。唐代圜丘的筑造方式很特别:整个坛体没有一砖一石。全部素土夯筑,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和有谷壳、秸秆的白灰面,白灰面厚0.4—1.1厘米,外观洁白神圣、质朴大方,自唐高宗至昭宗近三百年间,唐代17位皇帝都亲自在这个圜丘上进行过祭天活动,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礼仪建筑,唐人采用如此简单朴素的筑造方式出乎我们的想象。

“天子祭天”的礼仪源于西周,而专门建坛应是西汉开始的,从文献上看,汉代“为坛开八通之鬼道”,圜丘为八陛,北周“十有二陛,每等十有二节”,可见北周的圜丘已变为12陛,隋唐圜丘12陛的制式应是继承了北周的传统。

在我国历史上,祀天礼仪对维护皇权统治,增加民族凝聚力,维系国泰民安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天坛比北京明清天坛早1000多年,北京天坛圜丘是清乾隆年间在明和清初圜丘的基础上改建的。中国社科院文物专家安家瑶指出,和北京的天坛相比,西安的唐天坛更具有价值,北京天坛只有5.4米高,西安天坛高8米,北京天坛只在四面有台阶,西安天坛12面都有台阶,更符合周礼礼治。

唐天坛,即隋唐圜丘。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南郊陕西师范大学南侧。始建于隋代,是唐代皇帝祭天之处。1999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研究员主持发掘出土,整体较为完好。圜丘为四层圆坛白灰抹面。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呈十二辰分布。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自唐高祖到昭宗近300年间,17位皇帝包括武则天都亲自在这个圜丘上进行过祭天活动。唐以后圜丘废弃,坛体保留至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比北京天坛早1000多年。

地址:西安市南郊雁塔区长延堡之东,陕西师范大学南墙外。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2011-02-24 19:36阅读

    陕西历史博物馆

    2011-02-23 10:44阅读

    映象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