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强国的道路上的西安角色

2011-12-06 09:44  兵马俑在线  字号:T|T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根据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站在历史高度提出的奋斗任务和目标。当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推动西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必要重新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一、西安的文化身份

长安,在中国文明史上的辉煌地位从来都不容置疑。在现代,西安是文化资源厚重、历史遗产丰富、城市特色鲜明、科技优势突出、文化人才层出不穷的文化名城,历经千年仍旧充满文化发展的勃勃生机。2009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西安以其文化的根基性,地理区位的战略性,科技力量的前沿性,产业结构的高端性,交通通信的枢纽性,空间和生态的厚载性,被国家选择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着力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对自身在中国文明史上重要的符号意义的自觉,对保护文化资源、发扬城市特色方面的切实努力,赢得了国家层面对西安文化身份的高度认同。在下一步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必然应当承担起引领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旗手责任,要积极发挥中华文明“造血机”的重要功能。

二、西安的角色定位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上,西安应当承担起以下4个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化的解读者。作为一个建城史3100多年、建都史1100多年的世界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历史内涵、文物遗存、文化影响举世公认,是与雅典、罗马齐名的世界人文之都。如果说过去的很多年,西安都是一个东方文明的守望者,那么在世界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西安有实力更有必要成为中华文明主干文化的解读者,这种解读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领域对传统文化的认真剖析和扬弃,更体现在城市风貌保护、城市精神塑造、文艺精品创作以及民俗风情展示等各个方面。

中国价值的推广者。撒切尔夫人曾对社会主义中国发出过一个令人深思的断言:“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当今世界的大国竞争,越发的表现为文化的竞争。尤其是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趋势下,经济领域的主导背后潜伏着更大的文化霸权和价值观渗透。在西方价值观主导20世纪发展的背景下,东方价值的重塑和推广是21世纪东方文明重新崛起的战略举措。作为“华夏文明之根”的西安,有责任更亟须承担起这种价值重塑和推广的重任。

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在信息时代,文化的传播和价值的推广,都需要强大的内容产业进行支撑。而内容的生产设计,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主要是内容产品的不足。没有好的故事可讲是遗憾的,而有好的故事却不会讲则是令人痛心的。中国需要好的故事向世界讲述,也需要好的故事来引导自己的国民。西安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等,积极探索讲好故事的方式、方法,努力向世界说出中国的故事;从城市文化产业现状来看,如曲江这么大的文化产业板块,一直面临着“有台子没戏”的窘境;而高新区的动漫产业主要是停留在动画加工层面,缺少原创作品,即使所谓的原创,其背后的价值观念也多是欧美或者日韩作品的翻版;传统上的新闻出版业也面临着精品匮乏的局面。在新的历史机遇期,西安必须将产业内容的设计和内容产业的发展作为战略部署的关键。

产业链条的组织者。当前,现代产业的组织方式给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运用市场手段,我们可以通过资金、政策的强大支持参与到世界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之中去,甚至可以以产业链条的组织者这一角色出现,而这个背后是领导者的战略眼光和魄力。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在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种战略地位的获取,必须首先是以城市的力量去博弈的,而这正是西安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三、西安如何扮演好这些角色

发展目标定位。对于西安这样一个以文化资源称雄的城市,如何让她从文化资源大市变为文化产业强市,再成为具有东方文明魅力的人文之都,关键是如何确立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这考量着国家的决心和城市的担当。譬如,京都作为传统日本的象征,在城市风貌上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维护和控制,他们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建设“世界文化都市”的发展目标,充分彰显了日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在这一目标指导下,京都一方面严格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和产业结构,大力保护和积极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进其产业化;另一方面,则大力推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技术的研发,并依托其商业化支撑城市经济发展,在这样的目标和措施保证下,京都在宽容的发展环境中寻求了自身的突破。

城市转型发展。当前,全世界的国家和城市都在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在“绿色和互助的增长”口号带动下,我们的要求已不仅仅是生产方式或消费方式的绿化,也不仅仅是增加社会福利的投入,而是要求出现更深层次的变革。与此潮流一致,承载文化建设诸多角色的西安,也必须就城市发展理念转型,社会管理形态转型,城市功能结构转型等进行深入思考和调整,以政策创新为指导,革故鼎新,积极创造,探索一条内陆古老城市再次成为世界性文化都市的转型之路。

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在城市发展目标调整和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将文化产业上升到西安的主导产业或者支柱性产业的地位,真正充分认识现代文化产业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各项投入,突破观念、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瓶颈限制,要使城市的特色资源真正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并能够在国际市场占有足够的份额。必须按国际化的标准和理念去改变原来的管理,向市场要财富,向创意要品牌,向体制要活力,向管理要效益,使西安的特色产业成为率先进入国际市场的先锋队。

市场力量的培育。在世界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播的竞争中,西方发达国家因为拥有雄厚的资本与成熟的商业运作而占尽先机。我们日益认识到,强大的市场力量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而市场主体的培育就成为西安当前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这方面,广州在国内走在前列,从通过体制改革组建的规模庞大的南方报业集团,到民营资本投入的上千家各类文化企业,文化市场主体丰富,产业集中度高,竞争激烈,每年文化产业产值达700多亿元,而其中绝大多数的收入来自民营企业。反观西安,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虽然快速上升到了100多亿元,但其中有产值规模的市场主体并不多,民营企业更是寥寥无几,都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与西安担负的诸多重要角色极不相称。未来,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必须成为西安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点。

(作者系市社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道德模范王振治获8万元慰问金

    2011-12-03 19:59阅读

    “雁塔祈福钟鸣五洲”大型文化活动大雁塔下启动

    2011-11-29 21:42阅读

    光棍节流行网购,西安快递生意火爆

    2011-11-22 21:51阅读

    西安一周天气预报(2011年11月7日~2011年11月13日)

    2011-11-07 09:32阅读

    2011陕西省互联网大会新闻发布会28日隆重召开

    2011-10-31 16:32阅读

    陕西稳定市场价格 确保学生食堂饭菜价格稳定

    2011-10-13 12:09阅读

    好心的哥捡到价值12万的手机 毫不犹豫驱车送还

    2011-10-10 11:33阅读

    映象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