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洋县大工程茅坪堰
茅坪堰,亦即引酉灌溉工程,是上世纪70年代诞生于洋县的大工程。1975年12月1日,洋县5000多名干部群众在县委书记汪清泉率领下,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情怀,背着被褥,扛着洋镐,拉着架子车,浩浩荡荡开进秦岭南坡的茅坪。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地地、旷日持久的战斗。
也许,在现代水利工程的沙盘上,这个饱经岁月风霜的茅坪堰,并没有夺人眼目的亮光。然而,它是以卑微、寒碜的姿态,站在现代化界河的彼岸,与无坚不摧的锻压机无缘,与力举千钧的起重机无缘,与吞天吐地的挖掘机无缘……高擎理想主义的火炬,冶炼着人类登天揽月的毅力,张扬着人类追赶太阳的信念,刷新着人类与自然对抗、求和的纪录。
这是一项大禹式的开山导河工程,三十多公里的总干渠大都要穿山越涧,从坚硬如铁的山岩上开凿出来。十二个春秋,五千多名民工,凭着一锤一钎,凭着一筐一铲,打通一个又一个隧洞,削平一个又一个山头,铺平一个又一个峡谷险滩,硬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开凿出一条气势恢宏的人工天河,将滔滔酉河水引到700米高程,从而解决了15.8万亩农田灌溉和10万居民及7.5万头大家畜饮水困难,使昔日的红薯窝、洋芋坡变成了水浇地、米粮川。
这是自洪荒以来的第一次穿越!这是人类第一次与秦岭达成的关于水的解决之道、和谐之道。无以数计的断裂带和破碎带被铁锤、钢钎征服了;虎啸雷鸣般的塌方,江河决堤似的泥石流,被一只只土箕、一辆辆手推车征服了;泥沙俱下的滑坡,突至而来的流沙,被一把把铁锨、一条条扁担征服了……
“细节决定成败”,这该是一些什么样的核心细节——
从县委书记、县长,到营长、连长和民兵,大家住一样的工棚,吃一样的饭菜,干一样的活;整个工程,没有发生经济问题;劳模的奖品往往是一个印着“劳动模范”字样的陶瓷缸或白汗衫,然而,这却是大家心中至高无上的荣誉……
仅仅如此,已经足以让任何高贵的头颅低垂,足以让所有智慧的目光仰望。
历史以巨人之手,覆盖了昨天的一切——震天的号子,拼搏的呐喊,攻关的争论,对倒下英雄的呼唤……
透过长长的隧道,回望血染的征程,一组数字刻骨铭心:在整个工程建设中,120多人伤残;48名建设者壮烈牺牲,他们最大的57岁,最小的17岁。这些普通的英雄,以惨烈、悲壮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塑像。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引酉”最大、最长、也是最艰巨、技术含量最高的总干十六号隧洞前,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这条长3280米的隧道,洞穿巍峨山峦,牵引着一河清水,欢腾跳跃,一路歌声,直至幽深的远方。
我们使劲抛开目光的长绳,向那深深的地下长廊望去,它像一个无限延长的古城门,可以并排奔驰两架马车,灯光在水面闪烁漂移,演绎这昔日的宏伟和神秘。在这里,有一种无比的敬畏,从那些遗落着手印的混凝土拱梁和锻打着无数印痕的石条中漫上心头,会觉得清东陵地下宫殿黯然失色,现代化的海底隧道也难以媲美。仿佛一条长长的电影胶卷,当年建设大军的英雄群像,清晰地映照在水面上,徐徐流动,渐逝渐远。他们挥着铁锤、铁铲、铁镐,扶着钢钎,推着出碴车,拿着瓦刀、扛着拱木……
那此我们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上,凝固着一层汗珠,闪着青铜的光泽。他们穿的土布棉袄、碎花衣裳、绿色军装,全都变成了泥土的颜色。此时,他们正微笑着向我们、向岁月、向时代、向天空大地、向山川河流挥手作别,慷慨激昂地奔向历史的大海。
侧耳细听,哗啦哗啦的细波碎浪,正在诉说着一个气壮山河的传说。
此情此景,我们唯有震撼和感动:大爱无言,真正的奉献总是无声的;茅坪堰是民意和党心的一次完美受孕,其力量、意志和气势,足以耸立成一座山峰。面对茅坪堰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绝决、悲壮、无私情怀来验证生命潜在品质和创造力的存在,不论世界变得如何光怪陆离、乱花迷眼都是我们仰望的标高之一。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