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村庄子洲“无人村”马家山探访
这里,曾是他们迁徙别处前的归宿;这里,有他们曾经的生活梦想。可现在,这里人去村空,成了名副其实的“无人村”。在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中,面对故园衰败,他们内心深处充满惆怅,情感无处安放,内心没着没落。
马家山,子洲县苗家坪镇的一个行政村,登记在册55户人家,村民176人,但在2005年的春天,这里就成了“无人村”。
【探访】
除了山鸡野兔,别无活物
除了风声鸟叫,再没响动
12月6日,记者一行从子洲县城出发,沿苗家坪镇的苗淮路驱车20多分钟到艾家河坝底。由于一场大雪刚过几天,这段土路相当泥泞,车子没办法前行,大家便徒步从艾家河沟前往马家山村。一路沿着坝滩前行,几乎没有遇到过人,厚厚的积雪上也鲜有踪迹,大雪把高压线都压断了,残枝断木也随处可见,一切都似乎预示着我们即将前往的地方,必定孤寂荒凉。一行人沿着七拐八弯的山路艰难行进了1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马家山村底。一如其名,马家山村在山上,昔日还能走三轮车的村路已经成了羊肠小道,要想进村,只能摸索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上爬。行至半山腰,白茫茫的大山坳中,十几处院落隐约可见,有些窑洞已经坍塌。偶尔有几只山鸡和野兔从破败的院落窜出,除了西北风如刀子般刮过,整个村子死一般寂静。虽已无人居住,但依稀可见这里住过的都曾是些“爱好人家”,院落布局整齐实用,多是夯土围墙和砖窑,不少院子都有自备井和石磨。院子周围遍布枣树、果树、梨树、桃树等,可以想象,夏秋时节,这里该是一幅多么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走进一处有4孔窑的院子,土围墙已从中间坍塌开来,院里荒草从雪里伸出来很长,门全部不见了,窗子也被人为破坏得不成样子,只有顶端的门窗上还有几块完整的玻璃,踩在门前碎玻璃渣子上的声音咯得人心里直发毛。据了解,院落的主人当时花了好几万元刚修整好窑洞时,垴畔上用砖头砌的屋檐整整齐齐,门窗上玻璃绿格莹莹的。如今,窗台、灶台、炕棱都被人破坏殆尽,据说是为了里边的钢筋。只有漂亮的瓷砖炕围子和洁白的墙壁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温馨。
石仓、猪食槽、碾子、瓷瓮、席子、风箱、筛子……所有这些被遗弃的家什、器具和那些无人照料的树木,成了守望马家山村最后的哨兵。
【回忆】
离前种30多垧地收入2万
56岁的马世雄盼着能回去
2005年开春,马世雄已经把山上的地都耕翻了一遍,他本打算再好好在地头上下一年工夫,多种些玉米和黑豆,到年底怎么说也能收入个近两万块钱,但他最后还是决定离开。“不住了,搬吧!”马世雄觉得再耗下去,对自己和家人都是一种折磨,守着没有人气的村子,如同守着孤坟,会把人憋疯。这么多年,其他村民陆续搬走,马世雄之所以拖到最后搬,是因为他不想放弃自己一手经营起来的家,刚住进去还没几年的新窑,光装修就花费了2万多元,瓷砖地板、油漆门窗……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大家都走了,马世雄一个人就种了30多垧地,一年四季光在地里忙活。走的时候,马世雄把石仓里的粮食都拉出去卖了,其中玉米拉了3车,黑豆拉了4车,带着卖粮所得的近4万块钱,举家迁到了神木县大柳塔镇,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新生活。也就是从马世雄离开的那一刻起,马家山真正成了一座“无人村”。“要有人回去,我也非常想回村里头住。”电话那头的马世雄告诉记者,离开这几年,虽说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但还是不自在,人上了年纪,心里头老惦记着村里的一草一木,有时候会梦见自己种地的情形。他笑言,生活在村里,吃喝上的花销很少,而在城里,上个厕所都要掏钱。马世雄最近一次回马家山,还是前年冬天回去上坟,他说自己实在不想回去,看到破败的家和毫无人烟的村子,心里就会堵得慌,“眼不见,笑一面。”
和马世雄有着同样想法的大有人在,但目前大家伙都只是在心里想一想,毕竟,再回去需要莫大的勇气。
【守望】
不是村务员的“村干部”
马国雄一个人常回家看看
49岁的马国雄早在24年前就从马家山搬到了子洲县城里住,靠着多年做生意的积蓄,他在城里有自己的房子,不仅自家住,还租给别人住,用他自己的话说“生活不存在问题”,言语间透露出一股对生活的自信和满足。自从村里人都搬走后,好威信的马国雄一来二去就成了村上和镇里上传下达的“村务员”。在苗家坪镇镇长刘满红眼里,他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不是村干部却履行了村干部的义务。为远在异地他乡的父老办理农村合作医疗、退耕还林款、粮食直补,甚至换领“三查”证明,马国雄都义不容辞。除了这些,马国雄还时常会一个人回到马家山看看,谁家的窑塌了、墙倒了、门窗没了,他都会给人家吱一声。今年盛夏的一天,他中午睡不着,一骨碌起来骑着摩托车直奔马家山,他绕着村子仔细转了一大圈。看到这个生养他的地方,马国雄说他天生就有一种亲切感,虽说离家时间比较久,但这里是永远的家。马国雄每次回村子心里都空落落的,他说只要有村民想回来,自己一定想方设法给村里通路、通电。“路很重要,将来有老人去世,能把这些人顺利扶上山。”马国雄现在想得最多的就是:马家山村不能消失。据他透露,外出的村民中百万富翁比比皆是,生活大多富足,但马国雄还是有自己的打算,现在过得好不代表后代也能过得好,只要村子还在,就可以回来种地养活自己。所以,他多次找到刘满红镇长,要求修一条车路到马家山。据了解,他的这一愿望在明年有望实现。
【解读】
陕北“无人村”实属正常
撂荒土地应合理利用
如果把榆林的版图看做是一张图片,那全市所辖5545个行政村就是组成这张图片的像素点。如今,这些像素点正在逐年消失。导致马家山成为空村的原因首先是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畅。其次是为了孩子上学,家长们都进城陪读。加之年轻人不喜务农,外出打工有钱赚。对于马家山“无人村”现象,研究城乡协调发展方向的榆林学院高谋洲教授认为是非常合理的。“因为这是顺应城镇化趋势,符合国家对陕北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也符合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他解释说,榆林目前的城镇化率在45%左右,正处在快速推进时期。他建议,撂荒的土地,政府应引导成立土地合作社,把农民的经营权作为一种资产权益转让出来,交给土地合作社,然后根据土地收益情况,进行利益分成。政府可以根据自然区位、资源禀赋,引导招商引资,发展大农业、经济林、畜牧业、中草药种植、乡村旅游等。
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农业组组长周锦明也认为出现“无人村”现象属正常。他建议,政府应该重点扶持大的中心村,在中心村设立图书馆、医疗卫生室等,逐步吸纳周边的小村子。再者,可引导大老板在农村投资,搞经济作物,发展规模农业,吸收农民在当地就业。还可将撂荒地发展成林地,从实际和农民利益出发,合理利用闲置土地。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