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繁荣发展断想
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当今的文化正在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文学事业也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必须看到,在文学批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需我们严肃面对、认真思考和讨论的倾向和问题。文学批评不仅失去了学界的认同,面临作家和读者的质疑,甚至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产生了怀疑。功利化、商业化、学院化、平庸化等等一些因素已经渗透进文学批评之中。因此,建设繁荣的文学批评,使文学批评回归合理科学的轨道,推动文学健康有益地向前发展,就成为当前文学艺术界的重大课题。
文学批评家应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谭旭东早在2005年就撰文指出,文学批评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批评家作风浮躁,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这种缺乏求真务实精神的文学批评,遮蔽了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误导了读者和社会,导致批评萎缩,削弱文学的影响力,使批评家的艺术声誉受损。因此,要坚持艺术的标准,站在人民的立场,从现实出发,以历史的眼光和倡导先进文化的高度来严肃地审视作家作品,为真正的属于人民的高雅的文学创作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要真正领会和吸收中国文论的精髓,对西方文论在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同时应该尽量使西方学术资源本土化,要面对新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环境建构新的批评话语空间。
确立全媒时代文学批评的自身价值。“全媒时代”即“泛媒体时代”,在这个以网络为核心的时代里,几乎所有的文学批评形态都被纳入了“泛媒体”批评的话语轨道。因此,在全媒体这张大网中,文学批评需要强化和发展的,是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表述对美、真实、意义和自由的体验,以及对心灵形式和精神生活的个体性和复杂性的探索。文学批评要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保持自身的个体独立性,与媒体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被边缘化、媒体化,既要利用网络、电视、广告等媒体权力,同时要坚守文艺卓尔不群的审美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一种反省和批判的精神。
文学批评要走出学院,接近大众。今天的文学批评日益学院化、书斋化,文学批评被学院体制格式化成了“大学学报体”,缺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颖灵活的语言形式。今天的普通读者已经与文学批评渐行渐远,很少有人去阅读文学批评。因此,文学批评应该面向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的最新变化,不断开阔眼界和心胸,与这个时代的读者大众建立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开放性的、有反思精神的对话关系,并从这种对话中、从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批评中获取前行的力量。文学批评要创新形式,拓展平台,走出学院,走出专业研究的死胡同,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上用大众的语言、大众的形式对当前的文学现象和热点的文学作品进行交谈和辩论,从而引导大众的文学审美趣味。
文/文广会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